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和玄学、禅学的关系
更新于:2016-08-15 15:46 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这种天人合一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与这一时期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发展有关。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澄怀观道:东晋宗炳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清澄,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王羲之曾说“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意为如果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够达到心灵和万化唯一的境界。这种静照实际上是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虚境”和“灵鉴”综合起来的。这种观念在东晋被转化为一种审美意识。支遁的诗句“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则是对“静照忘求”的进一步说明。由“澄怀观道”而获得的一种空明清澄的意象,几乎就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共同特点,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这就是中国山水诗为什么特别推崇晴朗明净美的一个深层原因。
到了盛唐,很多诗人(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等)又把这样一种关照方式和禅宗的观点结合起来。禅宗推崇一种观念,即人应该悟出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空无的,这样才能够悟出佛性。王维是盛唐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又信佛,所以他的有些诗就强调心性的空。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