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山的日志

高启山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小学阅读教学“怎么教”? 之二:低年级,指导学生“读懂”生字词在语境的意思

高启山
分类: 读书方法
更新于: 2016年4月1日 15:27

小学阅读教学“怎么教”?

之二:低年级,指导学生“读懂”生字词在语境的意思

高启山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理解词语是重要任务。我们将其称之为重点。

关于识字,从历史上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集中识字,这是著名特级教师马淑珍的经验;另一类是分散识字,这是斯霞老师的经验。目前我们使用的低年级语文教材,识字教学的编排,也主要是这两大类,一类是“集中”,另一类是“随文”(分散)。

有研究说:随文识字,就是把生字词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识字时,使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识字数量和质量,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随文识字自然要完成识字任务,但是,随文识字除了完成识字任务以外,还有学习阅读的任务——识字和阅读是融为一体的,边阅读,边识字,识字,促进读懂词语和句子,顺便读懂了课文内容。

按照斯霞老师的研究,分散识字,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所有的生字,都要放语境中去学习,有的课文生字太多,就需要把生字先集中的学习;有些生字与语境的关系不大,也可以先单独提出来集中学习。我理解,确实需要随文来学习的生字,是那些汉字的意义与词语、与课文语境有密切关系的,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读懂。低年级,随文识字的一个重要目标,锻炼学生“在语境中”去读懂汉字本身的的意义、汉字的音形义与语境的关系,汉字在语境中发生了的意义,从而读懂词语和句子,读懂课文。

怎么“教学生在语境中读懂生字词的意思”?

我觉得,就是和学生一起来读书,读了一句话,一段话,发现了一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就停下来,带着学生一起去想一想:这个生字的意思是什么?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时候,学生可能能够回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回答的很可能是字面的意思,图画的意思,还可能使自己生活中的意思;也可能,学生不会回答,那么,老师要给学生讲一讲这个词的一般意思。

但是,如果读到这里,就以为完成了任务,接着往下读书,我个人以为这就不是“随文识字”了,因为,我们没有带着学生“读懂”生字词在语境中发生的意义——这样的处理,与把字词提出来先“集中解决”没什么区别。我们还需要带着学生去做下面的事情——

再读一读这句话,这个词语在句子中写的是什么?写的是事物的什么特点?(这是一般性的思路,在具体的课文中,思考的问题是非常具有语境特点的),如果这个字词发生的意义是在其它句子,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读句子,从而切实“读懂” 字词。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第一自然段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这一段落中,有两个生字“沉”和“压”。读到这里,老师指导学生读“压”,然后,让学生做动作,说说“压”是什么意思(字面);随着老师的过渡语言,读“怎么压”——“黑沉沉”的“压”(建立语境中的字词联系,建构事物形象);然后读“黑沉沉”体会“沉”的意思——很重;读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建立词语与句子的完整练习,感悟“黑沉沉的压”是写,看课本插图,感受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的形象(读懂了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乌云已经压到屋顶了,你就在这么重的黑云下面,被黑沉沉的压着,你有啥感觉啊?是啊,你看,大树,动不了了,蝉也不敢叫了——读这段话!(读懂了字词在整个段落发生的意义)。

有些字词,词语的意思是在全文的很多地方是有联系的,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教”学生读懂字词与文章其他部分甚至是与文章整体的联系。

怎么“教”?

就是继续一路读下去,读到这个字词,向上文那样体会字词在句子中的发生的意义,在段落中的发生的意义;然后,再读接下来的段落,针对这个词语,再次体会这个词语在新的语境中发生的或这一样或者不一样的意义。如果是一样的意义,只要读懂就行了;如果发生的意义有变化,那就要反复读新的语境,体会发生了变化的意义。当然,如果一个字词在文中反复出现,不管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否相同,这个词语就在全篇中“发生新的意义”了——它成了全篇部分内容联系的一个联系点或者枢纽,所以,就要将几处给联系起来,读懂这个字词在全篇练习中所发生的意义。老师的作用,就是提示学生去关注语境中意思的变化,提示学生去建立这个联系。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中, “令”字。

令,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人再开口讲话,下面一个人跪着听,就是有权利的人给下面的人讲话,必须听。这是从甲骨文的造字想象出来的意义。

带着学生读第二段,读到猫头鹰“立刻下令”,呈现“令”,结合部件分析讲字理,引导学生体会,就是令的原意“一个人在开口讲话,下面一个人跪着听,就是有权利的人给下面的人讲话,必须听”。在文中发生的意义就是:猫头鹰站在高处,给其他动物讲话,提出要求:“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猫头鹰的话,是对它所发布命令的具体解释。怎么叫必须听?读下文,“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中“不得不服从”是对“令”的强制性、权威性的解释,也是“令”在听到命令的其他小动物对这个命令。读懂了“令”在语境中发生的意义,这段话就读懂了。

读第三段,是袋鼠的命令,这里,没有说“下令”,而是在陈述中谈“命令”,语境中的意思何所发生的作用意义是一致的。只是,前面“下令”是猫头鹰在说话,而这里,指的是袋鼠所“说的话”。这是要结合课文语境来体会的,这样的读书体会,学生在感受动词和名词。

第三次,也没说下令,而是从动物们的猜测中出现了“命令”,这里的命令,发生的意义就有了变化。带着学生读句子:【“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从话语内容和语气中体会,这个“命令”没有了原来高高在上的语气,是令大家非常高兴乐意遵从的内容。

随着读书,学生逐渐读懂了“令”,感受了“令”的不同用法,感受了在语境中不同的“令”给人的不同感受。

……读完全文,再带着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三个动物命令的不同内容,给人的不同感受——就是读句子,读大家的反应,从而明白了文章的道理。

除了同一个字词在文中不同部分反复出现,联系了全文主要内容,很多情况下,课文主要内容是通过不同关键字词给“联系”起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指导学生去读书,先读懂不同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把这些不同字词所在句子和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读,从而读懂文章内容。

我们再看《雷雨》这篇课文。

同样是写蜘蛛,雷雨前“一阵大风刮过”,“蜘蛛垂下来逃走了”;雨停了,彩虹出来了,“蜘蛛又坐在网上。”大自然地趣在哪里?

和学生一起一段一段往下读,读到第二自然段,认识“垂”,通过想象,体会“垂”在语境中的所表达的“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样子”……读到第八段“蜘蛛又坐在网上”,读“坐”,展开想象,想象蜘蛛此刻可能在干什么,心情怎样。然后,回读课文第二段——下雨前,刮大风的时候,蜘蛛的表现——“垂下来,逃走”,雨停了, “又坐在网上”,悠闲自得,快乐无比。通过读,来感受到了雷雨前后景物的一些有趣的变化。

前面讲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路,就是带着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解词,读懂句子和段落,读懂全文内容。

在低年级,读懂词语、句子和段落,主要的方法是从字词本身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做教师的需要针对性的教学生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来读书。

联想,就是从这一事物想到那一事物,从这一动作,想到那一动作,从这一情形,想到那一情形……

什么时候需要联想?课文中没给出相应的解释的时候,自己又比较难于理解就需要引导他们展开联想——这个词语或者句子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意思相对比较生疏,这个时候,读到这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联想。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中“繁华的商业街”中的“繁华”,就比较生疏,怎么办?就得引导学生去想象自己看到的热闹的大商店——商品多,齐全,高档,人多……借助想到的日常看见过的“大商店”的情形,来建构“西单、王府井”的繁华形象。

想象,就是过去没看过这种情形,需要借助字词做描写内容、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去“设想他会怎样,这情形是怎样的”。

同样的道理,指导学生想象,也是需要在学生读到这个词语、这个句子,自己眼前不能再现画面,不能入情入境的时候,教师就指导学生去展开想象。当然,联想也好,想象也好,教师的引导不能只是“你们想象一下、你们想一想”,而应该非常具体的指向可以联想到的事物,指向可以想象的情形,让学生读了字词、句子之后,能够针对性的去“想”具体内容。

低年级阅读,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需要我们“教”——那就是在课文中去度其他句子段落,找到答案,通过读书来解决自己开始没有明白的问题。很多时候,字词或者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在文中的同一段落就有解释,那么,我们干脆就让学生去读书,其实,这就叫读懂词语与句子、词语与段落的联系。而我们过去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答案本来就在文本中,老师非要问,学生去回答,于是,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是课本的,有的是自己的。到了读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却偏偏忘了提示学生将两个部分联系起来读一读,读懂文本中原来存在的联系。

如《北京亮起来了》中的第5段“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通常,我们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总会问:为什么说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学生各说各的理由。然后,会再问,“银光闪闪、十分动人”是什么意思,然后朗读。

其实呢,这一段总计两句话,第二句“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就是对“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具体解释。读了第一句“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之后,老师带着学生思考提问:“年轻了是什么样子啊”?然后,提示学生继续往下读:哦,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就是“被灯光照着,银光闪闪、十分动人”的样子啊。

低年级的教材选文,多是通俗易懂的。很多难懂的字词、句子的意思,就在本段相邻的句子或者相关段落中。孤立的去读一句话,一个词,读不懂;但是,往下读一读,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文中。这样的话,我们要么问题提出来接着读书,要么问题悬着,读到这里,再带着回读原来的句子,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强调地说,课文是读懂的,不是问懂的。我们带着学生去读书,得建立起“原来只要读下去,课文就能读懂的意识”,而不是“问”——当学生自己读书的时候,谁给他提问题?得自己读书,自己提问题,再读书,解决问题老师适当时候提示他们联想和想象,是要帮助低年级孩子明白:原来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一些课文中没有答案的问题啊。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