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舒的日志

董晓舒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在育新,尝试一切可能——2016春季学期见习计划

董晓舒
更新于: 2016年4月3日 22:56

        

                  在育新,尝试一切可能——2016春季学期见习计划

        时隔许久再来写下新计划,当初见习学校的陌生感与神秘感也在慢慢消减,取而代之的是亲切和盼望。
        蔡可老师教导:当你去听一堂课的时候,去一所中学的时候,你要知道去的目的是什么。我反复在想这个问题,从白堆子到平西府,有29.44公里车程。近30公里的距离,往返3个小时。路程是我的小阻碍,但在这个过程中,完美的、不受打扰的读书,成了每周的幸事。听着《Try everything》,想着自己也成了兔窝镇的茱迪,离开温床,闯向未知。

         “学习没有界限”,我的实习导师吴老师这样教导我。所以,除了听吴老师的课之外,她会带着我去听本校公开课,去参加论坛,如“第四届中小学生写作高峰论坛——经典写作提升”、“海淀区首届语文教育论坛——核心素养与语文教育”,还有很多讲座——在这段时间内,除了奔波于首师大各校区,我还去了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清华附小CBD分校,人大附中,北京一零一中学;除了教育教学,还关注了文学与其他。在我打下这些标签的时候,我深知一次活动的参与不能代表什么,也知道所谓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才能体会内里的深刻涵义。那些名师讲过的课,也必须和自身的阅历和积累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效用。我明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除了经历,还要扎根,深入到学科最本源的地方。但,这一次次的倾听和记录不是徒劳,让我明白了日程存在的意义。不是整些花哨无趣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是思维清晰的洞见,是对灵感的记录,对课程的归纳总结,是讲座内容的提炼,是将无限光环拉下神坛,与之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所以,在新的实习周期,还要有个计划(简明计划):

        1.听课记录、反思,要求体现自己的思考,重质;
        2.在听课前有对本课内容的预习、做到心中有案。找差距,学经验;
        3.听讲座;
        4.论理视角下学语文,读专业书。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