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山的日志

高启山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论语·里仁》读书心得之五:行仁需“慎言敏行,讲究方法”

高启山
分类: 读书心得
更新于: 2016年4月5日 10:26

《论语·里仁》读书心得之五:行仁需“慎言敏行,讲究方法”

高启山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钱穆:言之不出,不轻出也。躬,指躬行。逮,及也。躬行不及,徒自轻言,事属可耻。本章诫学者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舉古人,所以警今人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古人不肯轻易出言,因怕自己行为追不上,那是一件可耻的事呀!”

南怀瑾:

这是讲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我们历史上有句话——“重然诺”,这就是说不肯轻易的答应一句话,答应了一定要做得到。我们又在历史上看到“轻诺则寡信”的相反词,这是说随便答应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兑现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这个道理。

感悟:古人讲究“诺”,言出必行。但是,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发现了做学问、介绍经验上,有了很大问题:明天才可能做的事情,今天就当经验讲;别人做的事情当自己的经验讲;还处在讨论阶段好的想法,当已经做了的事情讲。到了现在,好嘛,话的内容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在刊物上,赫然作者是自己——好多刊物在实行“代写代发”——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信息,汗!

孔子说“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讲究的是“做学问”的人格,先立人,先做事,再立言。但是,现在的一些人不但没有了这样的品格,不但是“做不好不说”,反倒是“只说不做”,并且,形成社会一种独特的侵蚀事业、侵蚀学术、侵蚀社会公德的“肿瘤文化”。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自己没做的事情,自己恐怕做不好的事情,自己根本做不来或者没有做的事情先说出来,这是不诚信的,不诚信待人,怎么能谈仁道?

——此风,非杀不可!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钱穆:约,检束义。收歛,不放纵。着实,不浮泛。凡谨言慎行皆是约。处财用为俭约。从事学问事业为守约。鲜,少也。人能以约自守,则所失自少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由检约而差失的很少了。”

南怀瑾:

因此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感悟:是啊,每个人,别说领导干部,就说普通人(其实,就每天忙于生计的老百姓,是没时间去说空话的,因为,空话打不了粮食,赚不了银钱。这里的普通人,就是需要用“说话”来表现自己能为,获得利益的人),还是要“谨言慎行,俭约待己”,如果不小心“吹牛也上税”,最终给事业带来麻烦,也给自己带来痛苦。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钱穆:讷,迟钝义。敏,勤捷义。敏讷虽若天资,亦由习。轻言矫之以讷,行缓励之以敏,此亦变化气质,君子成德之方。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常想说话迟钝些,而做事敏捷些。”

南怀瑾:最后又讲到仁的言行之重要。“讷”,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书、吹牛、唱歌以外,没什么用。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换句话说,先做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

感悟:这应该是总结吧,先做再说,简约一些为了不出差错,所以,要谨慎说话,敏捷行动!这是做人的要义。当然,说话迟钝些,行动敏捷些,并不是“光做不说”,更不是“光做不想”,你内心得想,想好了自己先做。关键是要“谨慎去说,需要说的时候,迟钝一些更好”。说话迟钝一些,并不是为了“不出风头”。后人教育子女,告知不要出风头,少说话,祸从口出,这就消极了。

这样的文化,同样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的——外国人讲究“个性张扬”,而中国人则讲究“内忍、收敛”。在教育中,两者如何有机结合起来,既完善人的个性,又不说空话,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这应该是一个研究课题了。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邻,亲近义。德字有两说。一指修德言。人不能独修成德,必求师友夹辅。一指有德言。有德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今采下一说。

【白话试译】

钱穆:先生说:“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

南怀瑾:

依我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现在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讲到这里,我最近读了一本清人的笔记,提到有一个人很清廉,告老回乡,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太太幽他一默,这个老头子被逗得笑了。这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感悟:读了钱穆和南怀瑾不太一致的解释,我很为南怀瑾感叹。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阅读能力、习惯的问题。将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认真体会前后的矛盾之处、相似之处,并将这些相似之处连起来,把矛盾之处结合背景来解决,于是,文章的意思就搞清楚了。如果按照钱穆老先生的解释,就显得孤立,而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则显得“联系而通达”。

我给这句话做个归纳的话:“里仁”,就是“以仁于里”,这样,你才能“德不孤”。“德,才不孤”那么,你对待同事,对待领导,对待自己的父母,包括对待“不仁”的人,都能以“仁爱的态度”(包括帮助对方变成仁爱之人),这就是有德之人。你自己是有德之人,你自然会有好的邻居,不会孤单。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钱穆:

字有两读:一读色角反。偪(逼)促义,又烦琐义。一读世主反,数说义。事君交友,见有过,劝谏偪促,或过于烦琐,必受辱,或见疏。或求亲暱于君友,以偪促烦琐求之,亦必受辱,或见疏。若依数说义,于君友前数说己劳己长,或数说君友之短及其不是,亦将受辱见疏。今采前一读。

本章以君友连言,见五伦中此两伦为相近。古称此两伦以人合。夫妇、父子、兄弟三伦属于家庭,古称以天合。夫妇本以人合。故孔子常言孝弟,专就父子、兄弟两伦纯以天合者,珍重其相互间之亲情,建其道以为人羣相处之本。然兄弟亦有时如朋友,《论语》中颇多兄弟朋友连言。则五伦中惟父子一伦,乃纯以天合,故孔门特重言孝。其他四伦,君臣、朋友、夫妇、兄弟,亦可谓都属社会关系。惟父子一伦,则与生俱来,本于自然,又兼有世代之绵延,天人之际,意义最深。而世界各大宗教,皆不言孝,不重历史绵延。如是则社会无深度,而人生短暂,失其意义。故各宗教莫不带有出世之心情。尊天抑人,事所宜然。

本篇二十六章多言仁,其中数章特言孝,最后子游此一章,专言君臣、朋友,亦仁道中之一节,故编者特以附本篇之末。读者试通玩此二十六章,而求其相互间之关系,与其关系之各不同,庶于孔门所言仁道,有更深之了解。

【白话试译】

子游说:“事君太偪促,太琐屑,便会受辱了。交友太偪促,太琐屑,便会见疏了。”

疑惑:单看白话解释,疑惑了:什么意思呢?总结吗?

南怀瑾:

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子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

子游的话为什么放在这里?这是人性的另一面。虽然行仁之道,义所当然,但是要讲究方法。譬如大家喜欢看《贞观政要》这本书。魏征的忠贞和他的道德学问,使唐太宗很敬畏,而且信任他。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天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唐太宗怕他讲话,赶快把小鸟藏到怀里,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和他谈国家大事,唐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也拿他没办法。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拿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魂归奈何天了。于是伤心得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乡巴佬,指魏征)不可!”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委,立刻穿了大礼服向唐太宗行礼道贺,唐太宗说有什么可贺的?皇后说,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你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的兴盛是可期的,这还不可贺吗?于是唐太宗息怒不谈了。以唐太宗这样气量宽宏的人,对魏征的意见,样样接受,到最后唐太宗还气得要杀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后暗中救魏征一把,这个老头儿的头也是要保不住的啊!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终于信了谗言,还是把他的墓碑给推倒了。一直到唐太宗征高丽失败后,才又想起魏征若在,必不会有此失。因此又树立起他的墓碑。

这里把子游这几句话,放在讲仁道这一篇的最后,是含有深意的感慨。但是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话记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们研究了孔孟学说,懂得了人生,才知道作人真不容易,的确须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

感悟:明白了,行仁道,也要讲究方法,不要因为你要讲仁道,就不讲究方法,不讲究,适得其反。要说总结,我想说:这是这是升华!你想“以仁于里”,不讲方法,不讲科学,是不行滴!

由此,我想到了当前的学生管理,想到了我们的德育。孔子在论语开篇《学而》中就说了,“学”,就是“做人”的学问,讲究实践。现代教育,国外代表,也讲实践,实践了,“学问”的意义就在期间发生,就能被自己体验得到。但是,中国德育这些年来出了很大问题——“说教”,“惩罚”,把学生“堵在”制度中间。于是,我们的学生对《守则》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对待学业,感到那样的苦不堪言。

我们教育者,其实就是在对学生“行仁道”,教育他们学习如何“择仁而处”,但是,如果方法不当,怎能够有好的效果呢!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