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舒的日志

董晓舒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型探究式学习——2016年春季学期见习日志(四)

董晓舒
更新于: 2016年4月5日 20:17

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型探究式学习

——2016年春季学期见习日志(四)

        在第一课时,吴老师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讨不同的问题。《祝福》这篇小说要讲的东西很多,吴老师谈到了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应该是统一的,同时,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视学情而定。在吴老师的《祝福》课堂上,将主要探究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进行小组研讨式学习。六个问题是这样的:
1.“祝福”的涵义与作用;
2.“春天”的寓意;
3.“画人画眼睛”;
4.“我”的形象;
5.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
6.祥林嫂之死。(本项作为常规作业写小作文,在课堂结束之后留给学生的反思)
        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进行过主题研讨,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汇报与交流。一、“祝福”的涵义是什么?吴老师提示,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应该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们是这样思考的:1.祝福谈的首先应该是一个背景,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民俗;2.这是一种反差,原本是众神降福的热闹气氛,而一边又是祥林嫂在富人们在一片祝福声中既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祥林嫂的悲剧与如此“祝福”的背景形成了悖论,这是一种引人深思的反差;3.形成矛盾点:祝福本身是一个迷信事件,而封建迷信中的荒唐之事如此发生,直指神权。这是一种对人格的排斥,对神权的盲目崇拜与对人性的贬低,这是“祝福”带来的不幸与悲哀;4.同时也涵盖了希望,愿,所有尘世人的命运能够有所改变。以上四点,是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让我震惊,同时很佩服他们。学生们在形成问题的情境下,接受任务驱动,能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个时候,吴老师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倍感欣慰的,她给学生们补充到:“祝福”的涵义是可以出一道简答题的,你们回答得很好,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当使用文本的时候,用双引号标出来。同时引用的内容应该是完整的,不要使用省略号。
        第二个主题是“春天”,学生们这样回答:春天寓意着希望和美好,是新年伊始。但是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她得复苏之望屡屡破灭,遭到夭折和扼杀。就在春天,发生在祥林嫂身上好多事情,诸多打击:1.春节时分,既然死去;2.痛失丈夫;3.初春时候,被绑再嫁;4.暮春时分,丧夫丧子。吴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发生在祥林嫂身上?——克夫吗?这是鲁镇的人告诉你的,这是错误的。祥林嫂是穷人,这本身就流露着忧患与反思。春,仿佛是个讽刺,苦难之人本无春天!吴老师补充到,在答题的时候,大家可以这样尝试:写出春的本意,于祥林嫂的意义,举例子,做小结。吴老师谈到,这么多发生在春天的巧合是一种文学领域的编造,春,放佛是个讽刺,苦难之人无春天!能够更加突出故事性。
        第三个主题是“画人画眼睛”,学生们就祥林嫂的眼睛,探究了这个话题:从文本出发,学生详细介绍了祥林嫂从刚到鲁镇,最后一次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文章细描。在描述时,作者用了一些词汇,比如:瞪着,顺着,钉着,间或一轮,一片死寂,抬,直着,直呆呆。从一开始的低眉顺眼,到最后的呆滞,这个女人已经被生活折磨得近乎绝望。谈到“钉”这个词语的时候,吴老师讲,这是个十分象形的比喻,不能说是错字。同时,鲁迅在用词的时候十分讲究。比如,“500文一个门槛”,换算下来也就是十二钱,但是鲁迅没有用十二钱,请同学们思考原因;“一钱一盘鱼翅”,换算下来是1000文一盘。相较来谈,对穷人来说,即使一钱也是多得,所以用多少文钱来表示,而富人则恰恰相反。鲁迅将语词运用到极致,让人惊叹!
        第四个主题是“我”,同学们这样解释:1.“我”是叙述者,是线索型的人物;2.“我”是知识分子,是经受过新文化运动熏陶的文化人,是“识字的”、“出门的”、“有见识的”。同时,“我”是有弱点的,软弱,些许冷漠,对农村现状的忧愤,失望,同情,妥协,迷茫。“我”是在不停反思着、进行自我剖析的人物。
第五个主题是“鲁四老爷”。无疑,他是个老学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吴老师指导,要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谈。正面描写,语言:他对祥林嫂的评价——可恶(写出了他的封建守旧)、谬种(冷漠,无情,迷信,阴沉,自私)、然而……(1.表示找不到像祥林嫂一样好干活的人了;2.“然而也该绑”——封建族权)。
        最后,吴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祥林嫂之死。在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之后,学生们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了。于是,吴老师请学生们将这个话题作为常规作业,写在小作文上。常规作业是每日必行的,可以写《红楼梦》的每章反思,也可以写今天的话题。这是在每天的锻炼中形成的思维能力,落实在纸笔上,更能作为小作文训练读写能力。细化到每位同学的学习点上,能促进他们思考,形成阅读习惯。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