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一名“两有”实习者的听课记
时间:2016.4.8 下午第3节课
地点:十四中 高一(1)班
内容:《过秦论》第三课时
今天课上,老师首先讲了昨天发布的北京高考改革,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教育的政策,并且找到了和同学切身相关的地方:“同学们好好珍惜你们现在的学习,可不能指望着大不了明年复读,因为是完全不一样的考试政策了。”
昨天默写《琵琶行》,其中的生字,学生“拔”“拨”不分、“唯”“惟”不分,“篦”不会写。老师用了解读字形的方式,比如说,“拔”是直接用手,而“拨”要手里举个小东西,所以多了一个小竖。
接着开始讲课文《过秦论》的第三、第四段。由于这一段没有同学“承包”,由老师一个人讲。每当讲完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思路和前面的段落一起连起来。在串讲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首先解释其中的疑难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疏通文意,然后翻译,并用自己话说一说,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表现出了什么。教师在讲解、串联的时候,可以加入个人的理解。“这时跑出来一个捣乱的”、“陈涉太穷了”“他身份低微、才能低微、兵力低微,但是 ‘天下云集响应’……”这样的语言就很自然过渡到下句。先是单句讲,讲完后一整句话再串起来讲一讲意思。在讲课的时候,还联系了《陈涉世家》、《鸿门宴》这些学习过的课文,将这段历史讲清楚了。很惭愧,自己对课文,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
当自己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实际上有点无从下手,因为自己对文本中的历史环境、语言现象、写作手法、深刻思想,等等,都不够了解,比较陌生。所以,老师给学生讲课,一定要精读课文,钻研课文,挖掘其中可讲的点。想到胡萨老师前两天说的:“老师和演员不一样,演员的情感是可以装出来的,但是老师的情感是不能被装出来的。”不错,自己对文本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呈现到什么程度。
结束之后阅读学生随笔本,想试着点评却无从下手,发现字自己在作文教学上,还欠缺很多。
小结:
1.关注教育政策,带领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开拓视野,了解哪些是和我们切身相关的。
2. 在字形教学上,不妨追本溯源,发挥汉字象形文字的特点。
3. 对课本要精读,研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讲课文。
4. 议论文用议论文的讲法:层次清晰,所以老师讲课时也不断梳理作者思路。那么其他的文体?
5. 作文教学,要阅读相关的书籍,包括作文批改标准、课标对作文的要求、作文的教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