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山的日志

高启山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建设对学生有用的教室文化

高启山
分类: 读书心得
更新于: 2016年4月25日 10:33

建设对学生有用的教室文化

高启山

这几天,收到一本新“书”(其实是一本杂志)——《新校长》,这一期的主题是“一班一世界”。翻开打开这本“书”,一下子被很多标题吸引住了:《教室是一个展示和创造的世界》、《“用得着“是这里的第一原则》、《学习指引是重头戏》……很少有这样的冲动,一口气把几篇吸引我的文字读完,然后,又翻来覆去细看。

这个主题总计组稿三大部分,一部分是《班级布置》,一部分是《氛围营造》,一部分是《制度与技术》。

我很关注的是《班级布置》这一部分内容。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我们身边的一些教室的布置有很大问题,而且,随着我走入学校的次数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在我身边的一些教室中,我感觉到了几乎三十年的不变。墙上是若干年前就在这里的名人画像,勤快教师黑板报一学期更换两次,然后就是课程表、小学生守则、“多少不多少忌”(很多不很多忌,并不是教室中的禁忌,就好像把“禁止吸烟”挂在高速公路的广告牌上),教室里的装饰内容,让学生感到遥远、古板和生冷。我曾经若干次非常有意识地在身边的一些学校和班级(我猜想这样的事情绝不单单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教室),询问学生:“你知道墙上挂的这个人吗?”竟然全班没人知道。最令我难过的事,有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弱智的学生指着一个同学告诉我:“他是赖宁!”。

想我过去担任班主任,虽然条件差,但是,我至少会在教师的墙壁上安排“习作专栏、书法专栏”,在墙壁上定期张贴学生办的班级报纸。但是……

我仔细地翻看我手头的这本“一班一世界”,尤其细细翻看《班级布置》。

《教室是一个展示和创造的世界》,这是江苏李善良教授的一篇介绍美国学校教室的文章。他介绍说,美国的中学教室,是一个“艺术的世界”,摆满了学生的各类学习作品,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成果,展示了学生的成功与骄傲。

资料中介绍,美国的教师一般都是很大的。我们的很多城里学校的教室,能够把学生装下,就是很不错的事情了。过去,我去过我市路南路北的“开放式素质教育实验班”的教室,那都是单独安排的,跟其他飞实验班学生使用的教室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我们这里,城里的学校教室是很难把学生的各类学习成果都摆放进去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室里,总能开辟出一些“展览空间”——比如,后黑板,比如墙壁上的专栏,我们可以把作品拍成照片,配件单文字,定期来展示吧?

从目前看,农村的许多学校教室的空间还是比较宽松的,那么,相对宽松的空间里,我们不可以开辟出展示的空间来吗?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创造,从教室布置来讲,是需要空间的。但是,从文化来讲,我觉得,最需要是理念,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地方,这是一种理念,这是现代教育需要的一种“教室文化”。只要校长心中有,只要教师心中有,无论多大的空间,总能找到展示的地方的。

在《“用得着”是这里的第一原则》中,李海林介绍了美国佩里霍尔高中的教室。这所学校的教室里面装饰教学环境的东西分为七大类。励志类,永久性的标牌标语,针对于学生的学习、品质等;课堂行为要求类,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课堂行为要求竟然有“如何成为数学家的具体要求”,而不是我们的“要发言先举手”。考试成绩表,不单单是自己班级的成绩,还有其他班级的成绩一并贴出来。科目内容提要(我猜想,大概美国人的教室多为专用教师吧?)。学习方法指导——各学科的学习方法提要,用以指导学生本学科的学习。学生学习经过成果类,学生学习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文字图形实物等等。第七类,式教学工具。

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必备的,用的着的。他没介绍我们这里班班都有的“学生守则、多少不多少忌”。

深圳的熊冠恒《学习指引是重头戏》介绍了纽约的教室环境中的内容:

与课程同步的学科张贴——张贴相应的学习内容——内容提要、课程学习方法等等,还有阅读原地,这些内容随着教师授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为学生服务的指引专栏——包括学习策略提示语、学习方法指引,学科教师电话,老师特长介绍等等。 

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在反映着教师这样的理念: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地方,不单单要提供给学生座椅板凳屏幕投影,美国人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工具和方法——不是教师用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必须用,随手拿起来就能容的工具。而这,是作为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学生在学什么,用什么来学,怎么学,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习的最好辅助设置。这是一种理念。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前的条件还做不到。但是,这种理念不能没有。如果有了这种理念,尽管条件不够,但是,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好可以利用有关的资料和工具,在教室里提前做好摆放。当然,这时候的教室布置,就绝对是动态的了。

组稿中,有一位外国人写的《使用教室安全区》,讲的是教室内有一个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安全区”,当学生内心非常焦虑甚至愤怒的时候,可以到教室的安全区内去“舒服一下”(发泄?倾诉?转移?),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冲突的几率。

和前面提到的一样,我们的教室很难有这样的空间。但是,我们可以缺少条件,但是不能缺少理念——我们的教室,能不能有一个供学生发泄、倾诉、调整自我身心的布置?或者说,我们的教室中,是否能够允许学生去发泄、倾诉、自我调整情绪?这都是理念。

《让每个角落里都书爱》介绍的是美国旧金山一所小学二年级教师中处处是书香,让孩子们在宽松环境中享受读书的情形。《最美春天主题墙》,介绍的是教室内的环境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或者活动主题类布置(当然要经常更换了)。《主题教室,让我们遇见创意学习》介绍的是班级教室是按照学习主题系统布置不断更新的。《温馨的友情提示》介绍的是教师在教室内经常会在某个专类给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和生活的温馨提示。《班级图书馆永远不闭馆》中介绍的教师则成了伴随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图书馆》,只要你在教室,图书馆就是开放的……

仔细看书中介绍的国内国外学校的教室布置,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几条:教室是学生的,教室是为学生的学习、成活和发展服务的,教室是温馨的,能够让学生去享受和快乐的,教室是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的……

我曾经对一些学校谈过我的设想:教师的环境布置,不是督导部门按照要求来统一定制的,也不应该是校长花钱请工匠来装饰美化的,而应该是师生一起,学生作为主体,按照班级的发展目标,按照学科学习特点,按照学生发展的兴趣爱好,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布置的。教室里面所布置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他们非常关心,非常向往,每每乐意陶醉其中的。

其中,主题布置,我很欣赏,也曾经在多个场合进行倡导。主题布置,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创造的自我展示,是学生主动展示自我进行教师文化创建的过程,是学生随着主题学习不断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分享的过程,是每个学生在教室文化创建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一期组稿选用了朱永新的一篇文章《完美教师的文化创建》。他说,教师,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师,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规则和文化的地方。那么,教室的布置,级应该是属于这个成长中的“部落和社会”,体现着这个成长中的部落和社会的“规则和文化”,而这规则和文化,是属于这个部落和社会团队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或者别的部落的。我的设想中,有一个基本理念:学生是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这一点,应该与朱教授的理念不谋而合。

端着这本书,我在想,教室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教室应该是学生成就的地方,是学生享受的地方,是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生活快乐、集体生活快乐的地方,是表现他们这个部落独特思考和魅力的地方。我们进行教室布置,应该达成这样的目标。

从目前看,我们的很多学校在进行班级独特文化的创建。比如班徽、班级口号、班主任名言等等。只是,一些学校把这些内容都放在了教室外面,在教室里的学生不能每每都用这样的内容来影响自己;而且,这些布置的诠释,本来是应该具体化,而我们的布置中,被空间挤掉了;这些布置的诠释,本来应该是动态的,而我们的布置中,被时间挤掉了。

读了这本书,我思考:我们的教室布置,完全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的,完全可以变“生硬、冰冷、枯燥”为“生动、活泼、主动、充满活力而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转变理念,把教师是“盛放学生的地方” 的理念转变成“教室是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快乐发展”的理念。理念转变了,事情都好做——学生看着一个自己经历很多辛苦,一个比一个像样子的“泥塑板凳”,要比看着挂满灰尘送走了多少学生的“学习要勤奋”的条挂要亲切地多。因为,这里布置的,是他自己的勤奋学习经历,是大家对他勤奋学习精益求精的参上与肯定。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