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初一《黄鹤楼》教学
初一,下午第一节课,陈老师。刚进教室,老师正在发试卷,同时报成绩。
一、在预备的时间:师生问好后,同学们继续站着。齐读《黄鹤楼》
二、昨天听到最后一个词语的时候“登仙”下课了,有没有同学自己查一查?没有?老师很失望。“登仙”是什么意思?过会儿再揭晓。
三、《黄鹤楼》放在说明文单元,像说明文一样去学习。
PPT上打出问题:
1. 试译全文,圈出每句不理解的词语(已解决)
2. 思考: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
先标注,用带圈的序号标出多少句(指令明确)
默读,做批注,分出层次,用双斜线。
已经做好的同学举手示意;没做好的同学举手;有许多同学两次都没有举手。顾及到面子?害怕发言?
(有学生精神不佳)
师:有些春困了,我们“一切都要像刚开始的样子”。点名回答。
生:位置;名字的由来;外观;评价。
师:阅读的第一步,理清结构、内容。
师:位置:黄鹤楼在哪儿?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为什么叫黄鹤楼?文中“对偶”解释。讲了两个故事:辛式酒楼、道士、费祎。道家的故事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有一个女生被两个故事吸引了,在课本上画起了仙鹤。老师:“又画仙鹤了”)
师:找出下一段中关键的标点符号,引号“”。运用了引资料的手法,板书“引资料”。作用:有说服力;给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此时有一个男生在吃红领巾,老师制止他“不卫生”)
齐读“观其”句。这句话中有一个冒号,合不合适?理由?自行思考,觉得合适的举手。请同学回答。
生:合适,开始解释后面的句子。
师:和“:”有什么关系?总结;统领下文。冒号既能总结前面,也能说明下文。
四、师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这是哪一句?
师:名楼历代流传,不仅是由于建筑,还是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文化的印记。在旅游的时候要留意珍贵的文化。
师:再次齐读全文,有同学没精神,站起来读。
五、师:前面已学过写建筑的现代说明文。文言文说明文和它们有什么异同?是不是都有说明文的特点?用的什么方法?如果今人介绍会怎么写?
生:有些地方没有详细地写。
师:同样是“摹状貌”,古人重在传神,今人更加详细。
生:没有列数字;位置只用五个字。
生:今有游览顺序,古代的没有。
师:但都能让人感受到它们的特征。
生:今天我们的说明文都是说一些正确的事,古代的说明文中用了神话,可能是不可信的。
师:古人写游记,不是说道理,可能只是因为“好玩”。这篇文章更像一篇小散文,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课本。下届开始,教材要大改,不要迷信课本。
1. 刚刚进班级,老师报考卷的分数,报一个发一个。这样让同学压力很大啊!分数是个人的东西,这样好吗……
2. 第一次听初中生上课。初中生依旧还比较活跃,比小学生有纪律,但是比高中生气氛融洽。
3. 神话故事引人入胜,给课堂增添色彩。
4. 同学的纪律意识不大好,有的吃红领巾,有的在书上画图。对于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对于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第一要反思, 为什么学生会走神?是不是自己的课没有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不高?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第二,要及时提示学生认真听讲,不要走神。
5. 教师的指令要明确:带圈的序号标出,培养良好的笔记习惯。
6. 老师在书页内夹着教案纸条,可以随时提醒自己的教学进度。
7. 老师上课的节奏放慢,讲述清楚,但有的学生下午犯困。可以安排一些学生的活动,不仅是老师讲为主。
8. 指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课本。
9. “比较异同”,发散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思考,产生一些有创造性的回答,老师如何点评、应变也是学问,最后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说明文的特点。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