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
还记得吗?
文/杨慧莹
这首歌就像两人之间的深情告白,在一问一答或一唱一和的过程中回忆了两个人相遇、相恋、相离到再次相遇的过程,
来世与今生,冥冥之中的安排
听这首歌时,我常会想起黛玉和宝玉,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绛珠草得到侍者灌溉,于是结下解不开的情缘,今生又得以再续前缘。这首歌里的故事似乎是前生一棵小树和一个男孩相遇,今生,小树变做女子,二人重又在滚滚红尘之中偶然相遇。
刚开始听这首歌,我只觉得好听,有故事。但是,当我细细品味它看似简单的歌词,却发现了有那么点矛盾。让我们来看下面的第一节歌词:
男: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记得吗
女:好像那是一个春天我刚发芽
男:我走过
女:没有回头
男:我记得
女:我快忘了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春天,小木屋顶着金色的茅草,茅草上牵牛花开出串串蓝色的小一喇叭,篱笆上粉蔷薇在阳光下招摇,菜畦里小白菜挂着水珠,篱笆外油菜花开出一片金黄的海。小屋的窗棂下站着一棵瘦弱的小树,枝条上悄悄冒出圆鼓鼓的嫩芽,那是她的眼睛,偷偷张望着这个热闹的世界。她看见一个少年,走出小屋,他要奔向村边清凌凌的水塘,去和小鱼小虾们嬉戏。少年脚步匆匆,没有回头,小树却记住了那少年一泓春水般的眼睛。
女孩儿的回答中有一个“好像”,它在这里不是一个表示比喻的词,是表示一种估计约摸,意思就是记得不大清楚。可是就是在这一句中却出现了一个表示时间的短语“我刚发芽”,这个短语不是表示一个时间段,可是一个具体的“点”。我们一般对于印象深刻的事情才能准确地记住那个时间点,例如妈妈们总会记得孩子是在哪一时刻出生的。那么,既然是记得不太清楚,怎么可能把相遇的那个时间点都说得那么清楚呢?
另外,从这几句对白看出男孩儿当时是“走过,没有回头”,似乎他并未在意对方的出现,可是他却说“我记得”,反而是发生说“我快忘了”。是铭记还是忘记?是单恋还是相恋?是无意还是有意?我有点糊涂了。
接下来第二节除了季节的变化,歌词内容没什么大的变化。
但是到了第三节,故事有了变化。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女:好像那是一个秋天夕阳西下
男:你美得让我不敢和你说话
女:你经过我时风起浮动我的发
男孩儿被小树的美震摄,以至于“不敢说话”。通常,当人产生“不敢”的情感时,遇到的应该是让自己恐惧、害怕或者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但这里不是,这是一种被强大的美所禁锢、所震撼的情感。而对方,感觉到经过时的那一阵清风,感觉到自己的长发(树叶)被吹起。这种飘逸美妙的感觉一定是定格在记忆中的。
我们可能以为下面就是男孩坐在树下欣赏挂满雪花的小树,依偎在树下的美丽情节,但是歌词又回到了第一节的样子。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女: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漫天雪花
男:我走过
女:没有回头
男:我记得
女:我快忘了
疑问越来越深,是短暂的相互吸引后又相离吗?又彼此无视了吗?接着往下听: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女:那时你还是个孩子我在窗棂下
男:我猜着你的名字刻在了墙上
女:我画了你的模样对着弯月亮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走过,没有回头”,“好像”“我快忘了”,其实这些行为和语言并不和心理完全一致,这是一种错位。以语言为例,孙绍振先生说:“不管有无逻辑,人物的对话都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已经符合人物的性格、文化水平、气质,符合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心头所想和口头所说是一种错位的关系,二者产生的误差,那么我们就可以洞察内心更多的东西。
其实在年复一年的凝视和守望之中,那棵小树早就把少年的一举手一投足铭记于心,早已在无数个有月的晚上,借着清冷的月光在泥墙上肆意地画了他的模样。即使到了今生,依然无法忘记民,甚至于相遇的那个时间,但是,她不直接说,她只是在男孩唱“我走过”时,怅然地加了一句“没有回头”。但是,当男孩明明白白地表达“我记得”时,女子的含蓄、娇羞又让她本能地抵制住内心的激动,说出来的是“我快忘了”,一个“快”字说明,她根本就不曾忘记过,只是不肯承认而已。
男孩儿的行为也是如此,“走过,没有回头”却反复强调“我记得”,而且首先发问的也是男孩,所以,刚开始的“没有回头”也许真的是没有在意,但是当他日日从窗棂下走过,那棵惹人怜爱的小树也早已成长在了他的心中,只是他不忍去直视,觉得那是对美的亵渎,于是只能在远离她的角落,无数次地猜着她的名字,把一切能想像出的美丽名字刻在墙上。
另外,这里也有一个“拉开距离”的艺术,如果写成王子和公主一见钟情,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没有波折,也就没有意思了。先把双方拉开不可逾越的距离,一个是树,一个是人,永远无法靠近、无法沟通,再用艺术化的手法把二人推到一个世界,写完无法书写的故事,这样才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女:当我们来到今生各自天涯
男:天涯相望今生面对谁曾想
女:还能相遇一切就像梦一样
合: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