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 读书批注 读书展示(读书会系列论文之二)
读书沙龙 读书批注 读书展示
------------推进班级课外阅读的三种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的深圳宝安区近几年一直在尝试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尝试,把许多有益的课外书籍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所谓课外阅读课程化,指的是把有益的课外书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而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关键,是定期布置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总结学生阅读。课外阅读可以围绕一部作品,可以围绕一位作家,也可以选择一类作品。学生阅读的收获最终通过读书分享会呈现,但读书分享会只是课外阅读课程化过程中一个亮点。在读书会之外,教师还需做大量的工作。怎样让这些工作有序、有效、有益,笔者日常是从以下三点来开展工作的,现介绍如下。
第一、读书沙龙
沙龙一词原指法国上流社会的一种聚会模式,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而我日常所开展的班级读书沙龙,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定时间、定人员、定主题。每周两次读书沙龙,每次一个小组大概4到6人,每个小组的负责人事先确定好此次沙龙的主题。读书沙龙进行时小组负责人主持,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小组中一位成员负责记录和录音,结束后整理出纪要。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每周二和周四的第二课堂时间,成了学生最期待的。因为小组都是学生自由组成的,所以小组成员之间都有较为良好的关系,发言讨论就变得轻松自如。因为有事先确定的话题,大家的发言就有的放矢,平常的阅读也能落到实处,而且往往就书中的一些问题碰撞出火花。例如大家讨论三毛的作品《雨季不再来》时,就三毛中学时的求学经历争论不休。有的孩子坚持说脱离学校的教育不现实,而有的孩子则认为教育要尊重个性,允许特殊的存在。从学生的讨论中,听得出他们思考的深入。
其次,有检查,有反馈,有反思。每周小组的读书沙龙,其实也是检查学生读书进度的时候。沙龙开始前,大家把书打开,相互看看折起的书页,就知道读的怎样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是有了这样的检查学生的读书会变得更自觉。检查之后让学生结合讨论的主题交流,这就是最直接的读书反馈。而每次读书沙龙之后学生需要结合自己近期的阅读和沙龙上的交流写一篇小小的读书随笔,这随笔就作为一个阅读的反思。
再次,有交流、有任务、有后续。为了推进班级读书,为了创设更多的交流途径,老师和同学一起在网络上开辟了博客作为交流的空间。小组负责记录的同学会定期把读书沙龙的纪要上传,同学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或者阅览评论其他小组的讨论。而老师则不断跟进,布置新的阅读任务。以上各种的活动的开展,将在班级的读书汇报展示中做一个总结。任务驱动下的活动让孩子们的阅读有的放矢,有所期待。
第二、读书批注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认识到阅读应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思维情感行为,而要让这种行为有所收获,达到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的效果,批注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批注阅读源自中国古代的“评点”,有“意随文生”的特点[2]。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道出了批注阅读的重要意义。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批注阅读引入到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中的。
首先,配合材料,学习批注。为了传授批注阅读这种方式,教师选取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一节,孙绍振教授对于朱自清《春》的评点,叶嘉莹教授对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评点。把这些材料汇编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学习名家是从哪些地方入手去剖析作品的。汇编的材料既重视了作品本身不同的文体特点,也关注了评点者的评点方式和语言,让学生尽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总体上把握批注阅读这种阅读方式。通过阅读汇编材料学习批注阅读之后,我让学生总结批注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去批注文章的。从文章内容出发、从文章语言出发、从文章写法出发、从文章细节出发、从自身体悟出发,这些都是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出的。学习批注阅读,初见成效。
其次,配合日常阅读,训练批注。本学期我让学生围绕三毛这位作家展开阅读,三毛的作品很丰富,我拿出阅读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边读边批。每节课下课前,我就挑选一些完成较好的孩子,投影他们的批注与大家交流。我在班级一角开辟“荐书台”,让孩子从读过的书里选取精彩篇目或章节进行批注,附上书影,做成精致的小海报,在“荐书台”张贴。有了这一个小小的平台,孩子们有了展示的空间,读书批注变得更加的细致认真。
再次,配合读书分享会,交流批注。班级阅读活动的开展以月为单位,每个月结束我把所教的两个班孩子聚在一起,开一个读书分享会。在分享会上,每个小组会把小组成员所做的读书批注编在一起,小组间、班级间相互交换,交流阅读心得。
第三、读书展示
上文提及班级读书会是按月开展的,每个月的读书分享会成了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也成为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的一个交流平台。每个月的读书分享会学生、老师、部分家长代表都会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分享阅读成果。读书分享会是班级课外阅读的总结升华,其意义在于关注学生“读到什么”[3],也是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契机。因此,读书分享会的设计和开展,我是边思考边实践,形成了比较成型的模式,提出几点与诸位共享。
第一、读书分享形式注重多样性。就拿三毛作品读书会来说,有的孩子制作了精美的PPT,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一同领略撒哈拉的壮阔风光,了解三毛与这片土地“前世的乡愁”。有两位孩子选取了《亲爱的三毛》中的一篇,通过对话的形式让三毛与一位青年的书信交流在现场呈现。有一个小组选取了《雨季不再来》中的一篇,改编成一个小品,回顾了三毛难忘的童年生活。有一位有心的孩子收集了三毛生前的电话录音,结合三毛朋友对她的评价,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三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读书分享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阅读。
第二、读书分享注重个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阅读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因此,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尊重孩子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是读书分享会的一个要点。一位平常非常内向,在班级很少说话的女生,在读书分享会上谈了她对三毛所写的《周末》一文的感受。她说自己是一个很喜欢独处的人,她的每一个周末和三毛所写的差不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画。接着她展示了许多画作,其中有简单的素描,有淡雅的水粉画,甚至有制作复杂版画。全班的同学都为之惊叹,因为大家平常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女生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说阅读打开了她的一扇心窗,她也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
第三、读书分享应是沟通的桥梁。笔者注意到,课外阅读课程化对于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好的作品确实能起到感染启迪的作用,而读书分享会则是传递正能量的一个舞台。三毛作品分享会上,一个小组借助《雨季不再来》中描述三位老师的方式,用鲜活的课件与全班一起回顾初中阶段教授过他们的老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小组对应三毛的《闹学记》,把班级的生活拍摄成一个小视频,大家不禁莞尔。一位同学读了三毛给父母的书信后很有感触,也分享了一封他写给父母的信,他的母亲当天就在现场,很受感动。读书分享会是师生沟通、生生沟通、家校沟通的桥梁,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堂普通的语文课。
日常所开展的读书分享会不应以功利性阅读为目的,而要以读书、分享、交流碰撞等方式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一种人生的乐趣,一种成长的方式。
总结:
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是一种费工夫的方式。但只要对学生有益,只要学生喜欢,老师就应该坚决的推进。读书沙龙、读书批注、读书展示三个环节是笔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的,历经了三届学生的阅读过程。读书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这三届一路读书过来的孩子,中考语文成绩都很优秀,阅读写作能力也明显强于年级其他班级,可以说这是非功利阅读指导下一些功利的收获吧。
初中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让孩子在这期间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借用一句三毛的话结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5月上旬刊
[1]倪岗 袁婷.《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3(5)
[2]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3]李鑫.《班级读书会的三维思考——以三毛作品为例》[J].《教学月刊》,2014(12)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