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伟的日志

周继伟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从“知道”到“做到”

周继伟
分类: 读书感悟
更新于: 2016年12月12日 16:19

 

从“知道”到“做到”

——读罗恩·克拉克《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

《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和《优秀是教出来的》其实是一本书,它的作者是28岁就获得美国最佳教师奖的“创造奇迹的男人”、唯一被克林顿总统夫妇接见三次的传奇教师罗恩·克拉克。当然我读它不是因为作者一系列的头衔,而是《优秀是教出来的》这个带着踏实笃行风格的名字。说句笑话,几年前我知道有一本畅销书叫《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的时候,暗地里是质疑的:做到这55个教育细节就能创造奇迹?这真的不是100年前“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吗?

即使被“优秀是教出来的”这个题目吸引而读书,我的态度也是“批判中继承”的:

1.  书中有一些我平时不大注重的内容,比如“开开心心收礼物”,我觉得可以借鉴过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管理。

2.  比我自己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为我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比如互相判卷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和管理方法,我却常常立足于避免一些学生偷懒,优差互补和不同思维的碰撞等等,却没有把成绩不理想对孩子面子和自尊的损害看成头等大事,书中“互相判卷守秘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3.  书中距离我们的日常有段距离的东西,例如组织旅行等等,基本可以跳过不看。

4.  很多观点跟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一致的,比如“回答问题要完整”“完成作业不拖延”“垃圾随手来清理”,其实就是我们每天唠叨的东西。

就是这第四点,成为我思考的突破口:我们教了,但学生真的“会”了吗?我们从书中“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吗?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教学专著当然也要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为什么这个细节人家抓了我没抓?为什么这个细节我和克拉克老师一样在抓,人家教出来的是“优秀”我教出来的却是“表象”?怎样才能把“知道”变成“做到”呢?

一、     付出足够多的精力

克拉克老师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的习惯,带他们策划并实施一次次旅行……付出的大量精力让我心惊,那些没有写进书里的呢?是不是冰山下更厚重的冰川?而我,在工作中是否付出了这么多呢?

学校从早就要求教室里不能没老师,下课时间也是一样,想想确实是有道理的。你曾经怎样忽视孩子,将来他会换一种方式让你加倍补偿。相应地,正面的大量付出,也会在无形中帮我们回避一些损失和风险。就像王连明校长说过的,谁的班抓得细,有方法,谁的班就省心,日常不把孩子管好,他必然会制造比较大的麻烦让你操心。我现在的一4班,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没有以前那么大量的培训,在公开课方面也确实就出现了差距,我是要引以为戒的。

河南的刘远亭老师在《我的班级我的班》中说,多少年过去,领导们都说他的课越上越好了,可他自己明白,他再也没有18岁刚刚毕业的时候蓬勃的热情与单纯的美好。是啊,怎么会一样呢?那时候,他住校,整天与孩子们混在一起,爬树、打球……给孩子的生命里涂下的浓墨重彩的同时,何尝不是自我的燃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现在做不到这样,至少,我们可以努力去做,让我们在五年十年后回忆起来,教育生命不是深深浅浅的灰,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有可供回味的滋味。

二、     足够的训练和陪伴

克拉克老师在书中至少提到了三十多次“训练”这个词,他会把要教孩子们的东西分成详细的几步,很程式化地训练孩子,例如他的第41条“彬彬有礼打电话”,就让孩子们准备好纸和笔,按照下列步骤接电话:

第一步,说“你好”,或“你好,这是克拉克家”。

第二步,打电话的人若问你妈妈是否在,你应该说:“是的,她在。请问是哪位找她?”

第三步,告诉对方:“请别挂机,我去叫她。”

第四步,将电话置于无声状态,或用手遮住话筒,然后告诉妈妈是谁找她。

不难看出,如果按照这一的步骤一遍遍训练下来,“不论对方是同事还是债主,是一位朋友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会留下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房子的坏印象。”接电话是如此,我们想要培养的其他习惯不也是这样吗?

他还带着孩子们策划去白宫见克林顿夫妇。最初我觉得这是距离我们的日常有段距离的东西,可以跳过去不看。因为我们不可能去做,也不可能做到啊。但我们真的不能透过表象获得启示吗?不可能去白宫,我们有没有可能带孩子参观镇政府?不能去见克林顿夫妇,我们有没有可能让孩子接触我们钱营镇的优秀人物?或者参观隔壁的中学,采访我们的校长,探索本校的少队室,了解我们一小的历史和辉煌……这些真的是不可能的吗?

由此可见,书中所说的各种活动,说白了也就是带领学生展望一个更高大更广阔的世界,并帮助他们经历这个打开视野的过程,让孩子们从一步步的策划、实践中得到指引和成长,提高孩子的能力,丰富孩子的阅历,而这些,除了帮助、指导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意义就是以一个师长的身份,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陪伴孩子。

想明白这一点,我开始真正增加跟自己孩子相处的时间,而不是坐在一起各忙各的。我开始对家长说,不要迷信学校和小饭桌、辅导班,自己对孩子置之不理。我还向家长提过一组很有点偏颇的问题:在孩子身上,你发现多少优点或缺点是自己身上也有的?自己身上又是否有父母的优缺点?对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有几个?为什么父母只有两个人,却在我们身上课下深刻的痕迹?为什么一生中经历如此多的老师,真正牢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

是的,我们受到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所以,要加深对学生的影响力,足够的训练和陪伴是很有效的方法。

三、     看得见的适度惩罚

我们都知道教育不能缺少惩罚,可无奈我们只能讲究“艺术”——教育的艺术,沟通的艺术。

克拉克老师在书中说,他的班里曾经只有几个孩子交家庭作业,他就给所有人一张蓝色的小纸片,第二天不能交回来的,就要接受惩罚,惩罚的内容是放学后不许回家。这是不会伤害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惩罚方式,而且这会带给孩子教训。他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一直坚持“不能免除惩罚,也不能换惩罚方法”,才换来一个满意的结果和优秀的班级。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有些时候你不仅要为你的信仰而战,还要为你说出的话而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现实弱势与教育理想的夹缝中,通过“艺术”地为自己说出的话而“战斗”,从而得到一个想要的结果,逐步争夺与家长之间的话语权。

校长一直在会上给我们提供管理学生、交流家长的小方法,却又总不忘嘱咐一句“你要是没我这个本事就别使,啊——”家长会对A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你就狠狠收拾他”,也可能议论“B老师上课用眼神杀我们孩子来着,都吓出心理疾病来了”,如此区别对待的根源在哪里呢?也无非就是个心理距离和信任度的问题吧。家长信赖老师,孩子就敬重老师,你摸一下他的头就是表达疼爱,反之,那就是“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

信赖从何而来?其实未必是你就把孩子转化得多么多么优秀了,毕竟老师不是神仙,点石成金的事儿得看这石头里是不是有金元素。他需要的或许只是老师关心孩子,为了孩子好,前面所说的精力的付出,足够的训练和长久的陪伴就是最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代表有了威信的老师就可以移山倒海,“毁天灭地”地惩罚孩子。惩罚一定要适度,简单来说,就是既要让孩子难受,又不能损害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朴实易懂,范例很多。它所讲述的当然不仅只有这三点内容。我相信,再读几遍我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以此类推,多度教育教学专著甚至人文社刊等等一切好书一定会对我的工作有促进作用。我提醒自己,论著也无非就是个例子,就像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照搬布尔什维克那一大套一样,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要坚持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找到现象背后更为本源的东西,让这些“食物”真正化为养料,滋润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用实际的“做”将“知道”变成“做到”。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2)
  • 聂术江
    说的很好,有些地方适合国情,有些地方不适合。批判吸收是正确的做法。
    2016-12-11 09:23 回复
  • 冯翠红
    再审视审视,再精到一些。公众言说得想到让听者最大限度地受益!
    2016-12-09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