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舒的日志

董晓舒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鲁迅:肩起黑暗的闸门——2016春季学期见习日志(三)

董晓舒
更新于: 2016年4月5日 22:45

鲁迅:肩起黑暗的闸门——2016春季学期见习日志(三)

20160328
        第一次听蔡可老师的文学课,意犹未尽,感慨美好的东西终归短促。
课前的预习篇目是《伤逝》和《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原先是看过的,尤其《伤逝》记忆犹新,当时给的评论是这样的:
        “涓生,何尝不是满身陈腐的书卷气,落入家庭,本以为如入无人之境,却忍不住以进为守地对待他的爱人——刻薄变成空虚,空虚又变成反响,成为一个难堪的冷嘲。”
        多数人熟知的鲁迅,恐怕是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蔡老师在提问旁人对鲁迅的评论时,要求我们讲出出处。这让我深有感触,想到了曾有位老师说过,现在的研究应该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自己想当然。自己贫瘠的储备总是让人惭愧。蔡老师讲,有人说鲁迅是革命家,还有人提到了鲁迅的虚无主义——事实如何?还需要回归文本,走到情境中去。这是老师的特色,先从文本出发,形成问题再探究,而不是告诉我们鲁迅有何称号,要带着一种悲悯亦或冷峻的眼光去看待。先入为主有时会误导读者的阅读,这是老师的“文本解读”给我上的第二课。
        首先是《狂人日记》。蔡老师先让大家分清楚,这篇小说分为几个部分,再对比,研读。学生们很快指出由两部分构成——文言作序,白话为文。读过小说,老师带领大家分析这样行文的原因,同学们可以回答出两点:1.这是第一篇白话小说,需要有个小序作过渡;2.小序和正文本身就是矛盾的,小序代表的是鲁迅,他原应是觉醒的,但他又是倒退的。老师明确:狂人,无疑也是觉醒的,但他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看摧枯拉朽的世态。最后结局如何?狂人的“病”治好了,终归流于平庸。我们知道,觉醒至死的人,结局或是毁灭。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也不是一路高歌猛进的,这种思想悖论也透露着他的悲观与无助。
        再者,《伤逝》。有同学提到,涓生作为启蒙者,子君是被启蒙者,子君的路是不彻底的,是被中断的。讲到这里蔡老师提出疑问,《伤逝》的副标题是什么?——涓生手记。这是涓生告诉你的,是吗?又提问到,涓生写下这篇手札是为了什么?答:为了纪念;为了忏悔。老师提出疑问,有同学提出了忏悔,我们来看一下文本,体会作者用意。蔡老师的课重思维过程,在不断的质疑与思考重前进。若回归中学课堂,让学生们能跟着自己的步伐前进,想必是一件幸事——但话又说回来,何尝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进他们的思维殿堂呢?学习终归是相互的,或是学生与文本,或是学生与教师,或是教师与文本。蔡老师将表示涓生“忏悔”的文字标为绿色,可以看到,涓生很聪明,在文章开头便这样写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无疑是真诚的,标绿的文字并不算多,很快可以看完。接着老师展示了标红的那部分,让大家读,这些写了什么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涓生与子君的生活常态,从一开始的子君的那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开始,写到寻住处,写到他们的小油鸡和一只叫阿随的小狗,还有隐隐的矛盾“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再到后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且不自觉,她早已什么书都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后来,提到分手,子君的死亡。这样看来,恐怕是涓生对子君厌恶的逻辑攀升顺序。老师讲到,这是涓生的辩解,是辩解的涓生给忏悔的涓生,铺的一条活路。鲁迅展现的是一个心理过程,并未给评判标准。这是复调小说,叙述者无法控制主人公的思想复杂,这并非众声喧哗,而是只一个主人公自我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了解过鲁迅的文字,蔡老师将鲁迅的作品做了梳理,为我们介绍学科知识。主要提到了鲁迅的价值,鲁迅思想的前瞻性和复杂性,鲁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在讲解中,老师多次提到鲁迅的作品,每分析一处便有作品的例举。再次讲到“复调”时,提到《伤逝》,忏悔的他于辩解的他可以独立存在,又杂糅在一个人身上,有对立,有矛盾,有联系。《在酒楼上》,“无聊的事,然而也是我愿意做的,”“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但是我们也就谈谈吧”。“无聊”是什么?是梦与醒的并存,杂糅,但作者只是展现了不同的声部,不会作价值判断。《孤独者》,表现的是冲突的本身,无意于揭示冲突的胜负结论。《故乡》,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鲁迅的超越,是对虚无的体验与对绝望的反抗。好多故事都没有结局,“走”本身,或是一种绝望的反抗,但,本身并没有任何未来,甚至没有指出任何出路。不是继续做梦,也不是屈服于“醒”,同时否定了这两者的面对绝望的挑战姿态。
        鲁迅是复杂的,多重的,但我们的解读,也终归应该回到文本中去细读,去分析。现在看来,这种总结式的话语总是拖沓无趣的,但感谢蔡老师能做领路人,课堂的结束,本就不该是学习的结束。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