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舒的日志

董晓舒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课堂上的概括能力训练——2016年春季学期见习日志(五)

董晓舒
更新于: 2016年4月5日 22:40

         课堂上的语言概括能力训练——2016年春季学期见习日志(五)

        本节课还是讲《祝福》,是吴老师执教的理科班。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或有不同。所以吴老师采取了不一样的讲课方式,但同样是需要学生们思考、交流,更讲求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老师提到,若要细讲《祝福》,嚼头很多,今天,我们提纲挈领,从三个方面来谈——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关于写什么,请每位同学在空白处写下两到三句话,一分钟时间。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后,教师请一行的学生起立回答——
        1.以作者的身份写了祥林嫂遭受封建礼教的迫害的故事;2.以作者的身份回忆了祥林嫂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故事;3.活在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悲哀;4.祥林嫂从热爱生活到屡次遭受生活打击,变得颓废,让人嘲笑,最终离世的故事(颓废一词不准确,可以从文中找别的词语替换);5.写了祥林嫂的详细生活经历,遭受周边人的冷漠对待,以及咀嚼和赏鉴她的痛苦,悲惨去世的故事(注重鲁迅言辞的准确性);6.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好处,作品反思了这个社会和革命的关系;7.讲了祥林嫂和与她相关的人物关系(所有小说都会写到人物关系,你的回答意义一般);8.封建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悯情怀(给词语要给到位);9.民众的无聊和麻木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10.祥林嫂受尽折磨,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这样的回答有点像车轮战,下一位同学在听到前面的回答之后,多少都会受到启发,从而调整自己的答案,直至满意为止。吴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求很严格,类似“麻木”“冷漠”的词语不能一直重复出现,我想汉字所组成的语词是丰富的,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意义不同。吴老师在短时间内对学生们的语词训练,几乎是让学生在一秒之内加以反应,我觉得这十分有趣,以后也想借鉴。老师明确了“写什么”的问题,指出第一层次答情节,第二层次答深层涵义:浅层,一个底层劳动妇女渴望活,却走向悲剧。深层,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示同情:1.受尽封建礼教的迫害;2.新文化运动,并无本质变化。如,长工如何回答祥林嫂的死因?(老了;穷死的)革命的不彻底,更不必说思想上的变化,“自由”“平等”“科学”在农村形同虚设;本篇选自《彷徨》,用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敏感去思考,求变。3.人情冷漠,世态凉薄,这或许也不是体制造成的,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个故事思考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
        第三个主题,“怎么写”。这里提到了两点,一是祥林嫂三次出现的详细外貌描写的比对;二是旁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比对。吴老师几乎可以不看课本就找出三次描写祥林嫂的段落位置,对所教内容的熟悉让我很敬佩,也深感好的老师一定是在课下下足功夫的,这不仅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最后,吴老师给学生留了常规作业:请选一个主题,对《祝福》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如,《鲁四老爷的三骂》、《祥林嫂的闹》。常规作业是吴老师的特色,我想对学生来说,长此以往的坚持可以让他们不再惧怕写作,不再在考场上难以下笔。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