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也”引起的课堂思考——2016春季学期见习日志(六)
三个“也”引起的课堂思考——2016春季学期见习日志(六)
今天是去育新初中班听公开课,韩愈的《马说》。
开始上课时候,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伯乐之于千里马,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是线索,启发同学们思考,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可以开始他们的学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是PPT展示的原文,让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背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接着,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们进行翻译的任务。首先,是两两互译,相互补充重点词语(4分钟)。教师在PPT上展示重点词语,请学生们注意。4分钟之后,老师请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如何翻译,教师明确“不知道它能跑千里而去喂养”;“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翻译不清楚,教师明确“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接着,是全文自已的翻译与考察,由学生翻译,大家注意其中的问题。在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直译比意译对文言语法的掌握更加有帮助。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其真无马耶”如何翻译?其中其是什么意思。可以翻译成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个地方老师并没有多做对答,指出“其”多用于代词。“其”,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列举出学生学过的其他文言句子。这对初中的孩子来说或许有些困难,但是重在积累,重在归纳,以及对重点字词的敏感,学生们需要克服。在文意理解的部分,老师说到了“说”的体裁,谈到了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出问题:如何证明这个观点呢?至此,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三段文字都是以“也”结尾的,分别表达了韩愈的什么感情?是针对谁的?哪个最强烈?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一一做了思考与回应:第一个“也”是句号,表示陈述一件事情:名马不被人赏识;第二个“也”是问号,表示食马者对千里马的不赏识,将之以普通的马对待,千里马不被赏识,怎么能被要求跑千里呢?表示反问和质疑。第三个“也”是叹号,表示愤怒与嘲讽,千里马不受赏识的悲愤。那么谁是决定千里马命运的人呢?恐怕是统治阶级把!这是韩愈议论的中心,那么这个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疑问,韩愈是不是夸大了统治阶级的决定性作用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成为千里马者,需要时刻做好准备。最后,老师留下了作业:请同学们为韩愈代言,他的心理就“千里马”这个话题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