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君的日志

王珠君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4.6一名“两无”实习者的听课记(1)

王珠君
分类: 夹录夹感
更新于: 2016年4月8日 13:24

时间:2016.4.6 高一(1)班 下午第三节

教学内容:《过秦论》第一课时

首先,我犯了一个错误,在上周听本周课时安排的时候,把今天要讲的课文搞错了。以为是讲杜甫《诗三首》,在忙碌的时间内还挤出时间把《秋兴八首·其一》预习了。因为教材的不同,我在高中时并没有学习过这首诗。结果到了学校,才发现今天讲的是《过秦论》。在苏教版中,这不是必修,而是放在选修课本里的。这对我来说又是一篇几乎陌生的课文。当提早去了一会儿,听到老师今天的安排时傻眼了,完全没有准备,怎么办?用课间10分钟的时间快速扫了一遍文章,但却是那么多生僻字,那么难懂。只得求助手机和网络。很快就上课了,于是,在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我开始听今天下午的这堂课。

无学习经历、无预习——”两无“的我,此时此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白痴。或者说,似乎和高中生水平也不相上下,根本不能用一个教师的角度,来审视这堂课。我安慰自己:“闻道有先后”,从现在开始学习也不晚。这是名家名篇,作为一名老师,这是本就该熟悉的。因此,这次我并没有在内容上有太多的思考,而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观察。

课一开始,没有特别的导入,老师说:《琵琶行》今天不默写!同学们纷纷长吁一口气,开始庆幸,竟然还有自发鼓掌的。课堂氛围一下子就轻松了。也可以看出,在平常,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就是不错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网上看过十四中百度贴吧,初中部的孩子集体怀念他们的”刘妈“。”刘妈“到高中部了,还是那么受欢迎!我一直认为,教育的第一步是取得信任。只有学生真正信任你、喜欢你,才愿意接纳老师所说所教的。

第一个环节,是老师通读全文,主要起到正字音的作用。在生僻字处加以停顿和强调,让学生做好记录。由于本文的生僻字较多,教师用此方法,一次性排除阅读上的障碍,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这之后,老师解释自己的教学安排:为什么要把《过秦论》放到前面来教?结合了学校的考试安排、教学要求和本班教学的进度,留出时间让同学能够留有更多的时间来背诵。这不是第一次了,刘老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安排,与学生相关的必要之处,向他们讲清楚。上一回,有学生不重视课后的练习册。老师解释:你们看这册练习的编写组,不是北京的,而是海淀的。我们为什么选用这个版本的?因为海淀是全国课改最先锋的地方。因此,同学们要好好利用这本练习册。从这两个实例中,首先可以看出,老师的视野是开阔的,也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她对教学、教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教学过程中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东西,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老师对待高中生的态度是比较平等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和服从,力求让自己的教学获得同学的理解,而学生们经过老师的讲解,确实也能够理解,表现出了高中生应有的宽容和理解。这是双向的理解,颇为令人宽慰。

第二个环节,老师让学生出声朗读全文。这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自行理解课文。这给了学生再次熟悉课文、自读和理解的时间。在此,我发现,以一个一片空白的学生的角度,听老师上课,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我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往前进,同时觉察自己的学习体验。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对人的认知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设计出让学生循序渐进、由陌生到熟悉逐渐进入文本的体验。今天作为一名“两无”学生,我能够感受到老师这样设计,在我身上发生的作用。可能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昨天和今天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明天又要去学校实习。已经10点了,就先写这么多,其他的明天再写。今天还要把《过秦论》后面的课文再次自学,并考虑思考如何教学。明天可不能是“两无”的状态上教室了!

小结:

1. 听课前要了解教学进度,对文本熟悉,自己先备课。这样才有教学上思维的碰撞。

2. 和学生的关系要想办法做到轻松愉快,如果带着紧张和焦虑,可能效果会打折扣。

3. 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老师的高度和态度深深影响着学生。

4.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补充相关心理学知识。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