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君的日志

王珠君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4.19 议论文中的叙述教学

王珠君
分类: 夹录夹感
更新于: 2016年5月11日 17:38

 上午第一第二节课去高一(1)班听了课,吴翠红老师讲议论文中的叙述,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今天的课讲议论文的理论。这正是自己备课的时候出现的一个问题:理论不足。学生作文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在批阅的时候,用语匮乏;在备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学目标”无法用术语来表现,所以进行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

上课之前,老师先发了李白的资料,这是昨天专题研究的,本次要讲评的作业的纸。电教科代表把投影设备打开,为上课做好了准备。

接着布置了今天的作业:

1. 根据发下来的文字资料卷子,在常规作业本上梳理出一张李白的简历表,人生有哪几个阶段,做了哪些事,在什么阶段作了哪些诗,对应起来。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是有个性的预习作业,和课题相吻合。回头听教研课的时候,要注意到预习的成果在课堂中是怎样被运用的,学生的学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又有了哪些变化。2. 词汇练习。这是基础的作业,会默写。但是今天在和高二王老师交流的时候,她在课堂上只是把文中的生字圈出来,学生在练习册上做,自己积累。她觉得,高中和初中不一样,这些基础的内容都应该是自学的。这个理念就是和吴老师完全不一样的。吴老师从初中升上来,对待高一学生的态度和初中生基本无异。但不知,如果学生到了高二高三,老师还会这样吗?

接着老师让作文得了5+(总共4、4+、5、5+四个等级)的同学站起来,加2分。这可能是一种老师用来作平时成绩的方式,有这样加加减减的规定。得了5+的同学,周末不用写作文,其他同学留的作文题目是:《小亦可为》。教师随后就提供了一些思路,如何解题,为同学们打开一些思路。这让我不禁想:学生尚未进行充分的思索,与其说是打开思路,会不会反倒是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接下来,老师提问: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写议论文,遇到的最大问题有哪些?

学生回答:1. 没有思路。2. 事例与观点不能结合起来。3. 重点不突出

老师归纳总结:议论文中无非两方面的问题:1. 对问题的剖析能力。2. 事例的写法。今天课上主要要讲的是事例的写法。

PPT1:议论文中的叙述

一、描述(有情境有文采有细节)

二、简述(简单陈述、点明观点)

三、概述(并列几个人物、现象)

四、引述(引用人物语言或诗句)

 

师:同学们阅读后有什么问题?

生:1. 概述:一句话就是一个事例,排比的方式,起到总的引领性的作用。一般用在开头第二段或是最后第二段。2. 引述和前三个的区别。举例:科比:“凌晨4点钟”。这是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但本身也是例证,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一、描述

PPT2:     

蚂蚁抱团逃生的描写

提问:这个事例指向了什么思想观点?

生:团结;个人成就集体;牺牲。

问:如果引用这个事例,会有什么问题?1. 太长 2. 没有真正的观点导向。

问:假如以“团结就是力量”为题,怎么改?小组合作。

(生按照已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2分钟)

第一组:个人成就集体(主题偏了)

第二组:描述性语言增添了生动,强调如何进行“团结”。问题:不要边描写边评价,只要描述即可。(这样规定会不会太死板了?真实写作的时候不能用吗?)

 

PPT3:

1.     面对灾难要沉着镇定 XXX……

2.     面对灾难要勇于牺牲

 

PPT4:

孔子的生平简历,没有任何观点指向性

师:每个人写一句话,对这个事例的观点。

(下课铃响,每个人给老师看过后可下课,下节课继续)

 

第二课时:

上节课的问题:

1.     语言太直白了 2. 观点应该是一个判断,有一些根本不是观点。

教师记录:

苦难:“苦难成就人生”、“享受苦难”、“固执——一种梦想”、“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轻言放弃”

转折:“人生需要 ‘转弯’ ”、“走另一条路”、“舍与得”、“人生的浓与淡”。

 

PPT5:勇于改变自己 刻意渲染

PPT6:“浓与淡”成就人生辉煌

PPT7:西西弗斯的神话

PPT8:孔子学琴《文王操》 追求完美;做事求精、求深;青出于蓝,学无止境。

 

二、简述

PPT9:1. 学贵于精 2. 学不可以已 3. 学贵自觉 4. 学习需循序渐进

 

三、概述

PPT10:概述

PPT11:

“曲”的例子,三种概述方式

1.     概述正例阐释观点: “曲”是……,“曲”是…… 排比

2.     概述正例反推观点 试想……怎会……

3.     概述反例正推证明观点 俞伯牙、屈原、项羽,如果学会了“曲”,怎会……

PPT12-16:其他论点的例子

PPT17:学生作文中的例子(大卫)反例

PPT18:改后

PPT19:莱昂纳多 改前改后

PPT20:邓肯

 

思考与疑问:

1.     关于基础。生字词(《词语练习》)高一、高二、高三会不一样吗?

高二的王春丽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是将课下的字词划出来,认为已经高中了,这是学生自己的工作。这是和高一、高二的阶段有关,还是和老师各个人的教学有关?

答:这还是和老师有关。我教学生,都会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打扎实。《词语练习》是会考的词汇表,学生在高一阶段,需要词汇的大量积累,先把这么多字认识了、理解了,才能够为今后三年的运用打基础。他们现在连基本的词汇都不具备,如果到了高三,为了考试再去强制记忆,意义可能就不大了。

2.     督促的措施(加分减分)

答:制定了学生学习情况统计的表格,贴在了语文书的最前面,每一次作业(字词、文言文、作文……)、考试,都用可量化的方式记录下来。不能以一段时间看一看成绩,才看出学生的成绩。每一个阶段过后的检测,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他的平常的学习情况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有激励和惩罚措施:如:作文得5+的同学,打印成电子版,在期末的时候印成册。每月得分最低的三名同学,每人要买一本书“充公”。

3.     学生不爱学习,老师似乎起到的是督促作用,如果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困难吗?(见访谈稿)

4.     没写作文之前,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可以怎么写怎么写,哪几个方面写”,会不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思索的情况下。

答:(大意)现在同学的思路,大多数是没打开,或者是比较浅、或者存在有问题的,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不会受到限制。现在学生常见的问题是:给了一个议论的题目,就认为这是既定的了。比如《老规矩》,许多学生就默认了“老规矩”是合理的,我们应该遵守某些老规矩,然后列出几个遵守老规矩的例子。这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老规矩是什么?老规矩从何而来?老规矩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现在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思考。从“既定”到会“解读“。

思想上要先有认识,再能写出东西来。比如李白的“旷达”,什么是“旷达”,怎样是“旷达”?这要先认识到。“李白”是昨天上的专题研究课,在其中融合了前天的作文教学的内容——事例的指向性。如果要说李白狂放、旷达、侠气,就要选择不同的内容。

对教学一定要有统筹规划,时时明确学生究竟哪些学了,哪些没学,前后教学中贯通起来。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