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之我见
“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之我见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以上摘自三尺耕夫的茶座博客日志《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不详)
我没有去过杜郎口中学,但我对“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也应算是有了见识。5月30日,我校派遣十几名教师到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观摩学习。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打造的“动力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本校教学领导和教师们到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后积极推行的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印证课改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之行,谈谈我对“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的看法。
一、“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课改大潮中的风口浪尖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分析与探索。“杜郎口中学‘10+35’教学模式”表面上看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静下心来细细品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问题在理论上就值得商榷和推敲。
1、这一教学模式下,每节课的展示学生怎样做到“充分的准备”?每节课课后学生怎样做到反馈巩固?
我不了解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的学生在校安排,可我了解了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校安排情况。“杜郎口中学的自习课分晚自习和早自习。晚自习是两节课,第一节是6:40—7:40,第二节是7:50——8:50。据观察,杜郎口中学的晚自习并不是呆板僵化的,而是灵活机动的。有的班在预习,有的班在反馈;有的班自修两门课程,有的班自修三门课程。杜郎口中学的早自习是晨诵,分饭前饭后两段,主要自修适宜背诵的科目。”“杜郎口中学白天7节课,每科40分钟,外加一个40分钟的课外活动。与众不同的是杜郎口课间休息的时间比较长,有15分钟的,有20分钟的,还有30分钟的,这就给师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做展示前的最后准备。”(杨富志《杜郎口中学的“九阳真经”》文中摘录)这样高密度的课时安排,只要经过精心计算就可以知道“充分准备”和反馈巩固不可兼得,或者干好其中一项工作都不容易。
我是初中的一名教师,我学过初中所有学科。我擅长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不擅长的学科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化学。如果让我保质保量准备第二天六节不同学科文化课的教学任务,每个学科准备平均用时三十分钟,这就需要三小时的时间。我总不能翻翻书就进课堂讲课吧!即使这样,我不擅长的学科三十分钟准备时间也不一定足够。把这些工作强加给没有学过初中科目的学生身上,他们需要多长时间呢?早、晚三个小时的自习课时间够用吗?我仔细看了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的导学案,有的是八开纸一面,有的是八开纸正反面。学生预习既要看教材,又要看参考书,还要完成导学案,再加上边预习边思考,边预习边交流,用时可谓长矣!除非是囫囵吞枣的准备。
此外,充分的准备一定会影响到课后的反馈巩固。不知道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课后各学科还有没有作业和练习册要做,还有没有知识需要记忆、背诵。如果有的话,就和充分准备的时间有冲突,充分准备就是被压缩的工作;如果没有的话,不知道反馈巩固是不是形同虚设。
2、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怎样做到每节课都口若悬河的展示不停?
在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我校观摩的教师也偷偷地进行了暗访。其中一位老师说:“实施‘动力课堂’以后,我的咽炎病都养好了。”听了以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校教师平均每天至多上三节课,其中犯咽炎病的也不在少数。假设杜郎口中学每天还有一节非文化课不用这种模式,那就是每天六节文化课采用这种模式。这不是让孩子们在青春期就犯咽炎病吗?请再来算这一笔账:假如你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让你每天上六节相同的语文课,你会是什么讲课状态?让你每天上六节不同的语文课,你会是什么讲课状态?假如你是一名初中教师,让你每天都上六节不同学科的课,你会是什么讲课状态?再加上每天你要备课,进行业务学习,参加教研活动,批改学生作业、导学案和检测卷,你还会是什么工作状态?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预习和反馈任务,已经很累了,再让他们每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分组研讨、展示六节课,这怎样做到?是打兴奋剂还是吃摇头丸?答案不得而知。
如果在实践中能够解决上述两个理论问题,这一教学模式才真正有实践意义。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谁来给出?我不需要实施课改的本校教师解答,他们可能会迫于学校的压力而成为学校的代言人;我不需要实施课改的本校领导解答,他们可能想要创工作业绩而成为时代教育的传声筒;我不需要哪一家报社的记者经过到课改学校后的几次采访解答,也不需要到课改学校观摩了几个小时的教师们解答,他们毕竟所见少之又少。我需要一个立足课改校,置身事外,长期考察,客观公正的教研员来解答。说实话,我很想到杜郎口中学取取经。
二、“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可行性的实践分析
如果上述两个理论问题合理解决,“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就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诚如杨富志老师文中说: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学习是主动和探究的,不再是被动和灌输的!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学习是高效和有趣的,不再是低效和无味的!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学习是自信和民主的,不再是自卑和霸权的!我在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动力课堂”中也看到了这可喜的一面。孩子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几近完美。学生敢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敢于挺身而出,争做“老师”教学生,这就是课改最成功的一点。课改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还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课前需要自行解决各学科的许多知识,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功的展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的证明。“杜郎口中学的准备其实就是预习,预习是展示的内驱力,预习效果越好,展示就越精彩,反馈就越优异。当绝大数学生在预习课上已经落实了绝大部分知识的时候,他们的自信也就树立起来了,展示的欲望也便被点燃了,原生态的精彩就不期而至。”“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了学生的展示天性,尊重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学校经历了一番训练、锻炼、砺练、磨练后就脱颖而出了,终身受益的性格和习惯养成了。”(杨富志《杜郎口中学的“九阳真经”》文中摘录)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和“动力课堂”为课改沏了一壶芳香四溢的好茶。茶香的背后,我们还要好好品一品“茶水”的味道。我在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观摩学习,发现了这种课堂模式还有不足之处。
1、学科原味的缺失。
我是文科出身,在初中教学三年,既教过语文,又教过英语。到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观摩学习,我侧重于观察语文和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直总有学科原味缺失之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一个班两节语文课听下来,总感觉学生读得少,读得不到位,对文本的挖掘没有层次,不够深入。第二节课如同第一节课的翻版,咀嚼如水。或许孩子们在课前已经充分地阅读了吧!学科原味的缺失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他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动力课堂”的英语教学是脱离文本的教学。先是“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读单词短语,跟读课文,然后就是分组研讨导学案上的练习题(不包括阅读理解题),最后是小组展示和班级展示。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教科书中的重要单词和语法,但对学生听力、阅读理解的能力的培养几乎为零。长此下去,恐怕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退化。“动力课堂”学科原味的缺失是一个遗憾。
2、小组交流、展示时干扰太大。
诚然,“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和“动力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隐忧。“动力课堂” 上,学生们分组交流时,教室里一片热烈、活跃的气氛。孩子们大声地说,热情地参与学习。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到其它各个小组的展示板前参观学习,也是有交流,有讨论,一派热闹的场面。在这两个环节中,我偷偷地做了一个小测试。身边的小组每到有小组长发言时,我都悄悄地站到他的身边,去倾听他的讲说。我常离他们很近,但由于当时教室里各组同学都在说,干扰声音太大,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听不清他们的话语。可以想象,在课堂上关键的时刻,说的学生在发表想法和见解,其他成员听不清话或只能听清断续的几句话,这会收到多大的教学效果呢?我主张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探究,但小组交流与探究时不能有太大的干扰,否则就会事半功倍。
3、知识错误被无限宽容。
杜郎口中学在改革之初提出了并做到了“学生回答问题无错论!”那就是全包容的前提,教师放平了心态,把自己从“神龛”里拉出来,放在地上,把自己当做幼儿教师,这样还有什么不能宽容的?(杨富志《杜郎口中学的“九阳真经”》文中摘录)学生回答问题是可以犯错的,但笔者认为,知识性的错误是不能被无限宽容的。在听课过程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表达。有为数不多的几次,学生的表达有错误,周围的同学和任课教师都没有指出来。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观摩教师也指出了有这种情况。“动力课堂”表面上看任课教师像养“咽炎病”那样轻松了,其实不然。教师的嘴懒了,相反的,这对教师的“耳聪目明”要求的更高了。任课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学生的知识错误,及时纠正,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一点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以上分析是我到唐山市第六十八中学的所见所感,我把它视为“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的佐证材料。这些实践分析优点可以继续发扬,不足可以不断研究、改进。相信假以时日,“动力课堂”一定会尽善尽美。
行文至此,我心依然诚惶诚恐。“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是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在杜郎口中学已经推行了几个年头了。现在我对这一模式评头论足,也略显气短。作为一名“草根”教育工作者,我大力支持课改。课改应该怎样改?呈现什么样的模式?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熟虑的大事。我认为,课改首先要摒弃的就是“花架子” 课程,“假、大、空”课程。真正的课改,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只有这样,课改才会深入人心。只有这样的课改,才会独树一帜,在教坛中创造永不磨灭的神话。
- 所有评论(1)
-
张树仙不赞成杜郎口中学模式2017-01-05 14: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