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峰的日志

刘雪峰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观秋赏春话情思——《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创意设计

刘雪峰
分类: 语文教学
更新于: 2017年1月1日 21:12

     观秋赏春话情思——《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创意设计

     (这份教学设计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设计思想】

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荟萃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实在是古诗教学的幸事: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情景交融;欣赏这四首诗歌,学生既可以积淀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收获语文的滋养,又可以陶冶高雅的审美情趣,享受美的巡礼。

教学这四首古代诗歌,确实也不是一件易事。课题下的导读指出:朗读古代诗歌应该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的声调,并想象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可以说,“诵读诗歌——品读意境——悟读情感”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老套路了。如何在老套路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这是我谋划这节课的出发点。

细读文本,我发现:四首诗虽然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意境之美和情感的表达还是有差异的。《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都写秋景,前者宏伟雄浑,摇曳生姿,博大胸襟隐约内敛,后者苍凉凄清,了无生气,孤寂愁苦喷薄而出。《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都绘春景,前者岁暮腊残,春意萌动,乡思愁绪清淡流淌,后者浓墨重彩,生意盎然,喜悦之情饱满四溢。《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即使都见乡愁,也是一个积极乐观,一个萎靡衰颓。

基于文本研读,我打破了传统诗歌教学逐个攻克的单首诗教学思路,设计了两课时的诗歌整合教学,《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一课时,在观秋赏春中品味语言,体会优美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思,把握诗人传达的情感的差异。诗歌内容的整合让本课教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

3.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比较不同作品诗人传达的情感的差异。(难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犹如璀璨的银河,点缀着中国文学的广袤星空。咏春怀秋,描山绘水,赏花观鸟,吟咏中寄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走进古代诗歌,体会诗人笔下优美的意境,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2.激趣:(出示古今名人对曹操、马致远的评价)

有一位诗人,易中天这样评价“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毛泽东这样写词称赞其作品“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位诗人是谁?

有一位散曲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明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元人周德清誉其最为有名的小令为“秋思之祖”。这位散曲家是谁?我们就学习他们的诗歌《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

二、整体感知

1.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大屏幕出示):

扣响诵读的门扉,体会诗歌的意境;

放飞想象的翅膀,理解诗歌的内容;

咀嚼名句的滋味,探究诗歌的趣味;

揭开背景的面纱,把握诗歌的主旨;

焕发比读的魅力,揣摩诗歌的异同。

2.扣响诵读的门扉,体会诗歌的意境。

(1)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体会优美的意境。

教师点拨: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的声调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梳理:给这两首诗描绘的图画命名,用词语概括诗中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学生梳理预设:

《观沧海》是一幅壮丽沧海图(或沧海风姿图),诗人眼前的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或波澜壮阔、雄奇壮丽、波浪滔天、波涛汹涌、浩瀚壮阔等)。《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或游子思归图、羁旅荒郊图、秋郊夕照图等),作品中的景象萧条凄凉(或冷落暗淡、苍凉萧索、凄凉愁苦、苍茫惨淡等。)

教师预设点评:

美美地诵读让我们走进沧海、羁旅的世界,我们的心潮随惊涛一起沉浮,随迟暮一起暗淡,我们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怀亲密接触,它叩开了我们感悟诗歌的门扉。

三、深度悟读

1.放飞想象的翅膀,理解诗歌的内容。

(1)过渡: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恢宏,秋思笔调低沉,请同学们品读这两首诗,放飞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第一人称的写法解读作者笔下的景色。

学生作品预设:

九月,我大胜乌桓,凯旋回师,途经碣石山。我跃马扬鞭,登山观海,意气风发。东眺沧海,一望无垠,波涛浩瀚的景象尽收眼底。高高的山岛像守卫沧海的将士,气宇轩昂,耸立在海心。山岛上,树木生机勃发,百草欣欣向荣,无限的生趣摇曳着沧海的气魄。萧瑟的秋风阵阵掠过,挽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澜。浩淼的海面上碧波万顷,脚下惊涛拍岸,沧海喧嚣着我澎湃的心潮。雄奇壮丽的大海啊,你的胸襟吞吐日月,你的情怀包蕴星汉,我情不自禁地赞叹不已。

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我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我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我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漫漫长夜啊,你让我肝肠寸断!

教师预设点评:

用文学的语言解读作者笔下的景色,我们不必拘泥于诗句的意思和顺序,可以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运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和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融作者的情感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诗情画意必跃然纸上。

(2)小结:以文读诗是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好方法之一。我们勤加练习,既可以深入到作品优美的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又可以修炼自己语文的内功,提升语文素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期待你们的语文学养绚丽绽放。

2.咀嚼名句的滋味,探究诗歌的趣味。

(1)过渡:《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我们做比较赏析,探究这首小令的意趣。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这首小令如下: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此作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试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做比较分析。

学生分析预设:

“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教师预设点评:

为了提高诗文的意境和格调,作者往往锤炼词语,追求用词的新鲜、生动、深刻。巧妙运用平常的词语,挖掘它的内在潜力,把它放到恰当的语境里,让它放出夺目的光彩,这是对语言创造性地心营意造。语言的提炼,是语言技巧的升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古人炼字的经验之谈。

(2)小结: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一双慧眼识优劣,一颗慧心品上下。”学习写作,锤字炼句是我们需要终生修炼的技艺。

3.揭开背景的面纱,把握诗歌的主旨。

(1)过渡:《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名句,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继续咀嚼,探究其中的情趣,把握诗歌的主旨。

(2)结合《观沧海》的时代背景探究:诗中没有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请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怎样表现诗人情感的?

大屏幕出示背景常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八月大破乌桓。削平了北方群雄,消除了后患,诗人的事业处于最高峰;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学生答案预设:

生1:四句诗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生2:四句诗借景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感情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生3:沧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四句诗赋予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性格,这正是作者的情感投射到大海上的结果。四句诗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教师预设点评:

《观沧海》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4.焕发比读的魅力,揣摩诗歌的异同。

(1)过渡:同是写秋景,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不同,情感的表达也不同。再比较两首诗歌,分析《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怎样表达情感的?

方法点拨:将作品加以改动,根据改动品析。改动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答案预设:

生1:诗歌的前四句都是在写景,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悲哀。最后一句写人,是作者的长叹,凸显乡愁的浓重。

生2:作品前四句中的景色既有暖景,又有悲景,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衬,使结尾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生3:小令的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让深秋暮色带上了苍凉的氛围,为作者情感的抒发蓄势。结尾作者的乡愁喷薄而出,不可抑制。

教师预设点评: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思。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使眼前的秋景成为“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所谓“景为情设,情由景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小结:诗歌中,情趣、意趣和理趣都是我们要探究的。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需要我们细细咀嚼品味。有些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含蓄内敛,需要借助背景常识加以体会,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四、课堂总结

师: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趣味美和情感美,令人陶醉。掌握了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我们就练就了发现古代诗歌之美的火眼金睛。请记住:美到处都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五、布置作业



背诵《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诵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比较《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羁旅之思的不同。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