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体现生本理念——兼读《观沧海》解读与设计之一、之二
教学设计应体现生本理念
——兼读《观沧海》解读与设计之一、之二
(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4年第三期的《中语参》(中旬)刊登了两篇《观沧海》的解读与设计。两文中的教学设计各有特点,又有共通之处,很值得语文教师耐心、细心地咀嚼、思考。孟宪军、张小莉两位老师的设计于瑰丽中见恢弘,旁征博引,生气勃发;张世锷老师的设计于雄健中见质朴,立足文本,洗尽矫饰。两篇设计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体现生本理念。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却说:传道授业,设计先明。设计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前置活动。这一活动既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认知层次、生活体验、能力水平等都是教师的考虑因素。学生主体不同,教学设计也会千差万别,但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却是语文教师始终遵循的准绳。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总应体现生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体现“平等对话”的意识。
教师的教学总是有充分准备的仗。课前教师可以阅读教师用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这些工作无疑为老师的教学铺平了道路。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总是一帆风顺吗?诚然不是。原因何在?许多时候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考虑学生主体因素,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平等对话的意识。显然,这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公平,教师也很难打赢教学这场胜仗。
教师要打赢教学这场胜仗,就要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就应该体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这种预设既不能对学生任意拔高,否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停滞不前;也不能对学生任意贬低,否则学生就会丧失兴趣,松散懈怠。这种预设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的欲望,可以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学有所获。
读完两篇《观沧海》的设计,我感觉孟宪军、张小莉两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比张世锷老师面对的学生综合素质要高一些。孟宪军、张小莉两位教师的设计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与探究环节,融于各环节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的要求都非常的高。例如:
活动:疏通诗歌词句的意思,有问题在小组内寻求解决。然后把诗歌内容想象成一幅或几幅画面,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创造性地描绘出来。
这项活动之前没有教师检查字词、指导疏通文义的环节,而是学生在吟读诗歌后,在学生自己疏通文义并在组内自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过渡到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描绘画面。这一环节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度很大。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学生十分的信任,我认为很多教师都不会这样大胆设计的。
而张世锷老师的设计明显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略逊一筹的情况下稳扎稳打的风格。由字词学习到疏通文义,由艺术朗读到欣赏感悟,再由品味体会到分析形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可谓扎扎实实教语文。设计中没有说、写片段练习,却有发挥想象,以文学笔法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没有拓展材料的阅读探究,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体会和形象的分析与启迪。简简单单的设计铸就简简单单的教学,学生同样有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审美的享受。
教学设计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就可以实现“平等对话”的课堂。
二、教学设计体现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
“合作、探究与交流”是教师教学中老调长谈、常谈常新的话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应试教育的方法是“找老师”,素质教育的方法是“找学生”。“有问题,找学生”的精髓就是“合作、探究与交流”。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学情找准探究点,为课堂教学蓄势。
“合作、探究与交流”应重在“实”。探究问题的设计也是一门学问。问题浅显明了,探究交流容易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工程;问题晦涩艰深,探究交流就会举步维艰,很难发挥作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探究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重点、难点设计,要在学生的知识盲点上巧设问,让学生的认知、思维合理、准确地和文本对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应赢在“效”。这一过程既要讲求效率,还要追求效果。“讲求效率”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用较短的时间发现问题的突破口或答案。教师在设计时应思考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以求辅助学生高效解决问题。“追求效果”就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在语言学习、技巧习得、能力发展、思维训练等方面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与交流环节如果收到预期效果,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成功的。
孟宪军、张小莉两位教师的设计中,安排了四项探究内容。这四项探究内容渗透在“吟”、“观”、“悟”三个环节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铺开,凸显了重点,找准了难点的突破口,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层开掘,教师可谓煞费苦心。
张世锷老师的设计虽未明确标明“探究”、“交流”等字眼,但在“欣赏写作,感悟表达”一环节也显现了探究交流的端倪。可见,“合作、探究与交流”是架在学生和学习之间的桥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这一环节不容小视。
三、教学设计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成为空谈,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精心钻研,取得成效。在这一点上,《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创新活动,话语纷纭;联读扩展,拓宽视野;美点寻踪,品位高雅;课文作文,七彩笔端;展开想象,生动描述;微型话题,各抒己见……每一种技法都触动语文教学的灵魂,每一种技法都彰显语文教学的精髓,每一种技法都闪烁语文教学的智慧。诚如余老在自序中所说,“祈盼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走进每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祈盼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灵动的有训练力度的课堂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余老还在自序中提到“要挑选、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剔除、淘汰差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要特别批判那些大量侵占学生课余时间、用大量低层次的繁琐作业来对付学生的粗俗做法。”同时,他还指出:研究高效的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非常注意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做文章。这些细节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把课堂时间大量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上,要求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丰富而且扎实。余老的这些观点非常值得借鉴。如果我们把这些语文教学设计的技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遨翔在成功的蓝天上。
纵观《观沧海》两篇设计,都不遗余力地开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妙方。孟宪军、张小莉两位教师的设计明确标明了五项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张世锷老师的设计也时时闪现着实践与创新的光芒,如:发挥想象,尽量以文学的笔法,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使描写的景物显得多姿多彩,思考本文的表现手法,完成下面的任务,等等
两份设计中项项活动都离不开实践,学生在体验性活动中提升了能力。同时,有些活动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处理文本,改造文本,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设计中熠熠生辉。
教学设计体现生本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也要引起注意:
一、教学设计应体现时间观念。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优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这就是求真务实的课,反之,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就是低效失败的课。低效失败的课的教学设计再精美,再富有创意,含金量再高,也值得我们商榷。
孟宪军、张小莉两位老师的设计安排了五项活动、四项探究,教学内容稍显繁复。如果按照这份设计去上课,很有可能是完不成任务,或是每一环节都匆匆结束,浅尝辄止,教学流于形式。我建议把这一课时的内容分解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吟”、“观”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学“悟”的内容。分成两课时的教学张弛有度,重点更显有分量,学生活动一定会充分,积累一定会丰富,能力提升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教学设计应深挖、细挖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朱熹注)。文学作品的启发鼓舞的感染力量是语文教学中很不容易雕镌成器的璞玉浑金,要让它流光溢彩,充盈学生的心灵,教师就应该深挖、细挖文本,指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虚写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见诗人情怀,是把握诗歌主题的关键句。由此生发开去,学生不仅容易掌握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而且可以强化锻炼把握诗的主旨的能力,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此处的文本处理,张世锷老师的技巧就略显生硬。他割裂了虚写诗句与作者情感抒发的关系,感受启迪环节感觉没有抓手,只能以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评价语说曹操是“大手笔,是真男子”。如果把“内咀嚼”与“外引用”相结合,学生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孟宪军、张小莉老师“悟沧海”环节的处理就非常有独到之处。先让学生想象诗人登临碣石山时的心理感受和神情意绪,然后引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最后,通过两则材料——一则主旨句的改动材料,一则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真切感受诗人的阔大胸襟,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燃情效果。
生本思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这一思想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如果潜心研究,勤于实践,就一定会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会焕发无限的生命力。
- 所有评论(1)
-
张树仙读书与研究,教师成长的阶梯。2017-01-05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