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峰的日志

刘雪峰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小说教学:以源头活水建半亩方塘——由《最后一课》教学说起

刘雪峰
分类: 语文教学
更新于: 2017年1月1日 21:25

小说教学:以源头活水建半亩方塘

——由《最后一课》教学说起

                         (文章发表于期刊《中学语文》)

小说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段阅读的目标与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说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典型逼真的环境,安排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小说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走进它的艺术殿堂,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小说文本是源头活水,那么小说教学就是半亩方塘;立足文本,正确、合理、恰当地运用文本,可以打造高效的小说教学课堂,收到“一鉴开”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在挖掘文本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生活,获得体验,渐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佳境。本文结合《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谈谈我是如何开展小说教学的。

一、以主题思想穿针引线——把握文本

小说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体会小说作者的意图,了解作者是怎样认识生活体会生活的;我们还要仔细体会编者的意图,了解作品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对主题的把握,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

如教学《最后一课》所在单元时,我首先阅读单元说明: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依据单元说明,教学《最后一课》时,我确立了“爱国主义闪耀光芒”这一教学主题。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所以,我把对这一人物的分析及相关内容的学习集中到一课时。围绕这一人物,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分析一个形象,达成一个共识、品析一节文字、描写一段心理。

板块化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一个环节就像一颗耀眼的珍珠,由主题思想穿针引线串联在一起,整合成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链。把握文本主题进行教学,这就可以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                                                                                                                                                                     

二、以人物分析透视情感——赏析文本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所以说,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新的“哈姆雷特”产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人物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思想等不同,其动作行为、说话方式、思维习惯定然不同。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典型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既要体会人物作为生活中的人的性格特征,又要感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精神风貌,还要了解人物在事件中前后的感情变化。

如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我让学生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并体会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学生们先勾画,后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都能够抓住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体会到他的情感、性格、心理和精神面貌。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面对战争失败,国土沦丧,家园被毁的局面,内心怎么能不悲痛?外貌描写揭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不寻常的意义,凸显了他对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感。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谆谆的教诲,深刻的剖析,让我们既看到一个敢于自我批评的普通人,又看到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

他“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对学生寄予无限希望;强烈的爱国热情如涓涓细流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

这样描写的语句还有很多。在分析中学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既是普通人,更是对祖国抱有坚定信念的爱国者;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多面性和层次性使人物具体可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也正是把握人物的关键所在。

三、以词句品析探寻美点——咀嚼文本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在遣词炼句上见真功夫。单元说明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小说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表现力。丰富、优美的语言很容易叩响人们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缱绻于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学生细致分析、细心揣摩文中的关键词句,可以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在“达成一个共识”环节中,我让学生品读韩麦尔先生说的这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时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谈谈对自己的母语的新认识。

这道题目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学生在品析中耐心咀嚼思考,重点理清了语言、民族和祖国的关系。句中“钥匙”比喻法语,“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形象的比喻表明: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只要掌握民族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凝结民族向心力,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实现祖国的和平。在此基础上,学生谈对自己母语的新的认识就比较容易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品析一节文字”环节我让学生品味如下一节文字中的关键词、短语的表达效果: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停)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文中的“哽”字能否换成“停”字?划线的短语“使出全身的力量”能否删掉?为什么?

“哽”字的意思是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节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此刻的悲愤和哀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嘴边的话只能哽住说不出来。“哽”字写出了他痛苦、悲愤的心理,“停”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使出全身的力量”是细节描写。作者于细微之处发出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彰显了他对祖国抱有的必胜信念,更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向顶峰。这样描写,既深化了小说主题,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文本的咀嚼使学生领悟了语言的魅力,得到了审美的陶冶,丰富了语言仓库。换、删方法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以习作练习拓展提升——延伸文本

小说文本的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到拓展提升的层面,进行文本的延伸。延伸文本、拓展提升要求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运用想象与联想,对文本中所描绘的形象有所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

习作练习是延伸文本、拓展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增加文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文本的拓展提升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首先受到文本主题的制约。文本主题是纲,学生的习作必须为表现主题而服务,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令人感觉莫名其妙。其次,虽然学生对文本中艺术形象的加工和改造是能动的再创造,但是习作中的人物和文本中的人物基本点还应该是一致的。尽管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新的“哈姆雷特”产生,但哈姆雷特不应该也不可能变成唐·吉诃德或高老头。习作中的人物和文本中的人物如果差异太大,就会让人感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摸不着头脑。

教学《最后一课》“描写一段心理”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文章中,还有许多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眼光观察到的。第22段写到“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依据题目要求和写作提示,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习作。全班交流几篇习作后,感觉同学们的作品多在韩麦尔先生情感表达上打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甚少。此刻,我出示例文适时引导:

祖国啊!敬爱的法兰西!我是您忠诚的子民。四十年来,我精心培育着您的幼苗。如今,您怎么忍心将我舍弃?我憎恨这场战争。他将美好的相逢演变成悲伤的别离。孩子们啊,让我再多看你们几眼吧!在没有我陪伴你们的日子里,你们要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牢记法语吧,孩子们!这样我们就会凝聚民族向心力,团结一致,打败侵略者。祖国啊!我是您忠诚的子民。我在心中深情地呼唤着您“法兰西万岁!”我永远和您同呼吸,共命运。相信吧!光明的未来属于法兰西。

有了例文的引领,学生们修改习作就容易多了。最终一篇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习作脱颖而出,文本延伸效果显著。

除上述几点外,小说文本的挖掘还有许多方面。在《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研读了文章张弛有度的结构,分析了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赏析了文章典型的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这些也都是小说文本中值得鉴赏的地方。

爱国主义在最后一课的字里行间中闪耀光芒。只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立足于文本,巧妙地运用文本,就一定会建造“一鉴开”的半亩方塘。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