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伟的日志

周继伟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书随记《余映潮讲语文》2

周继伟
分类: 读书感悟
更新于: 2018年12月28日 14:08

《创新的板块式教学思路》阅读体验
1、我教语文年头太短了,13年刚刚开始教语文的时候接受的就是李万岭主任的模块教学思想,跟“板块”有相似和交叉的部分,更早之前的语文教学什么样子完全不知道,这篇文章里“板块”具有的超前性和各种优势我没多少体会。
2、可以依据“板块”思想将“模块”再细化。例如“模块”的精读部分,当初我学到的“模块思想”还是比较粗糙的,余老师的讲解让我想到教学点不止是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这几个。之前讲课只关注人物和情感,或者从管建刚老师那里学到的“立足于写”其实都是有所偏颇的,前者太浅了,后者太硬了。(从课例看,管老师的不显硬,他工作室成员的课痕迹还是有点明显的,可能就是专注一人又没完全学到家的后遗症,何况管老师的书确实一些观点表达得绝对了些,尽信之又想自我消化调理的话,由于学的就是人家,自我力量压制不过管老师的影响力的――阿弥陀佛,我妄议了。)
3、无论“板块”还是“模块”,都有由浅入深的线索在,让我想起多年前浏览过的一篇关于“非线性”教学的文章,数学教研员写的,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了,哪天是不是应该再找找看看。
4、从文章来看,文本解读也只是备课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那么备课之前还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5、《春》的设计思路是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背诵一段,感觉怎么选点是个颇考验功夫的事儿。
6、感觉之前小学语文的方向确实有点偏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很早之前“写”的比重就很大,前几年我听到的课,我自己上的课,还在“思想情感 人物形象 ”打转,格局小,见识浅了。当然这得分层次,我平时直接接触到的课毕竟不能代表小学语文,只能说层次决定了我的感觉和眼界。难怪中学语文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总是多少带着鄙夷,实际情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根本不互相通气儿,小学语文老师可能根本不知道中学语文教师要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今年的备课比赛,冯丽娜老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的精彩,我想到为写而写、为理解阅读而写跟管建刚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写”的指导训练还是有差别的。冯丽娜老师是用心研究过管建刚的,市级骨干的实力摆在那里,她的教学设计我有时间得再读读。中心校的说课比赛里各位选手也是体现“写”了,给了我很多启发。
7、想一想,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和管建刚老师声名鹊起的时间点,其实管老师也是在大局势发展到那个程度的时候顺势崛起的。
8、模块教学中的“问题梳理 明确目标”不能太过于形式化,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在脑子里做两件事:一是记忆问题,二是梳理问题。学生提问结束,教师应该重复问题并且当着学生的面梳理问题,梳理出来的核心问题是立足本课的核心问题,对其它问题具有综合或启发作用,当然也有学生的问题跟本课关系不大却有价值的,本课解决不了,只好让学生去读原著了。话说回来,课上完之后能给出“读原著”这个方向,老师自身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深,备课一定要充分,思维一定要敏捷,心思一定要放在学生和课堂上。好的语文老师就跟老中医似的,那得是书和案例堆起来的啊!
9、文章里《故乡》的教学思路,板块二“揣摩妙点”仍是落足于写。依管建刚老师之见,阅读课上的“写”大约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让学生去写,一种是介绍写法体会写法的妙处但不一定安排学生去写。这里大约是后一种。
10、中学语文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感悟、理解能力并且能够表达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些基础能力从哪来?从小学就该培养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写批注、谈体会、找依据,找典型句子并表达这样的写法给人带来什么样好的阅读感受,应该在高年级常常出现。
11、写人的文章,无论放在哪个学段,至少都有一个固定的“点”,那就是人物形象。另一个点至少得是塑造人物的突出方法。
12、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要点,评说人物。这个可以借鉴,有个套路能省不少功夫。
13、中学《白杨礼赞》环境之美、形神之美、意境之美,小学《白杨》完全可以借用到阅读层面,分类出示词语的办法也完全可以借鉴到《桥》的教学中。
13、所以“板块”和“模块”有何不同?总感觉看似不同,越仔细研究相似之处越多,“模块”这个说法更有立体感。
14、《白杨礼赞》的主题句反复是什么样,想去读原文。
15、写法上,《桥》短小精悍,技巧多样,而且效果好还容易懂,可以作为文学社学习范例,再找一两篇写法类似内容不同的省得同学们过于模仿。
16、作业:做个《桥》的教学设计。阅读课角度还是读写课角度还是写作课角度呢?
那么短一篇课文,我要是给弄出个两课时教学设计来参加评比会吃亏吗?这一课大家都是一课时完成的。


不同的人思维确实不一样啊,读余映潮老师的书,我总是想起李彩艳老师给别人指导《月光曲》的情景,我那次是沾光听的,就觉得李老师咋这么能想啊!她想的这些东西小小的课堂容得下吗?现在想想,还是我底蕴不够,生塞的话当然不行,会四不像,会找不着重点,但是如果老师本身吃透了,毋需硬塞,就会有《想别人没想到的》里面小徒弟只画群山之中半隐半露的骆驼,就给人绵绵不绝的那种感觉。
余老师的文章让我想到教研员,想到教师用书,以前研究过几篇教师用书,就觉得简单截取地看,很容易出来教学思路,越是研究越是迷糊,看来还是底蕴不够。不但要有碎思,还得能取舍整合才行。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