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的日志

李鑫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什么 怎么读 读到什么(读书会系列论文之三)

李鑫
分类: 论文
更新于: 2016年12月8日 15:52

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

——基于三毛作品班级读书会的三维思考

引言: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也愈发得到重视。这种成长的意义其实不仅仅限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知识的获取,而更多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引导学生读书的重任是落在每个语文老师身上的,就像钱理群先生在《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一文中所提到的“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教师就是这样的开门人、引路人。不要低估这‘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的教育意义。我们的中小学生正是通过读书,进入民族和人类的文化殿堂,在文化传递中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过程,这正是成长的本质和意义。”而郭初阳老师在他的课堂实录《言说抵抗沉默》中用了一篇学生记录他的文章作为序言,这位学生在文章中叙述到“郭初阳看的书多,不知道有没有陶冶他的情操,但至少改变了他的上课套路。经常课上了一半,就有感而发的提到一两本书,并且很喜欢给我们开书单。”由以上两个事例可见,不仅是语文教育的“旁观者”,还是语文学习的“参与者”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究竟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书?如何发现学生在读书中得到了什么?是一线的语文教师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现以本人开展的一次读书会为例,去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

第一部分:读什么?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7~9年级的学生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的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个目标如果平均到三年,每年学生阅读的量应该是80万字左右,相当于一年看一本《红楼梦》,这样看来并不算多。但是这个目标只是一种量上的要求,对于“各种读物”的解说并不明了。什么读物适合这个学段的学生?名著又指的哪些?这些问题才是真正落实起来需要关心的。进一步翻阅课标,在附录2中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这个建议按照体裁把读物分为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这五种类型,并指明“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由此看来,在课外阅读这一块,新课标给了教师很大的自主权,因此教师也应肩负起推荐优秀读物的职责。但是再回到现实,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让人乐观。笔者曾连续三年在所任教班级做了读书的调查,几个问题的统计结果让人深思。问题1:你课外会选择阅读哪些读物?(A、传统文学名著 B、经典作家散文诗歌类作品C、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爱情类小说 D、侦探恐怖类小说 E、《读者》一类的杂志  F、网络玄幻小说 G、随意选择,不固定)在这个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C、D、F这样的选项,而且经过仔细统计,每年勾选这些选项的学生还在逐步的增多。环顾学校周围的一些小书店,摆在书架最显眼位置的是类似于《斗罗大陆》这样的玄幻穿越类小说或者类似于《最小说》这类新兴的文学杂志。笔者也试着翻阅这些作品,试图寻找它们吸引学生的理由。后来发现这些小说的情节确实曲折离奇,小说渲染的一些人物和生活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话实说这些作品也不乏一些可取之处。但是整体读过以后留下的是空洞感,甚至有些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所以综上所述学生平常接触到的一些流行读物并不优秀,或者说根本不适合学生去阅读,不能传递正能量。那老师向学生推荐哪些作品就变得尤其的关键。我之所以向学生推荐三毛的作品,理由有三。第一、三毛这位作家本身的传奇性以及她那率真执着的个性。三毛的妈妈缪进兰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三毛本身是个有故事的作家,而这些故事能吸引学生去阅读。要给学生推荐书籍,让学生充满好奇的拿起书籍是需要做的第一步。第二、三毛作品的丰富性。我推荐学生读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毛全集,收录了三毛的十一部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关于年少成长经历的《雨季不再来》,有描写异域风情的《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有直面生活挫折记录点滴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有与青年对话的书信《亲爱的三毛》。这些作品的丰富广泛精彩让学生有了选择的自由,可能很少有学生能本本都读到,但是他能读其中的一本也是好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高低,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多少能读一点,对学生对老师都是实在的好事。第三、三毛作品中传递的精神信念值得学生去品读。例如《雨季不再来》里三毛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 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这样的人生感悟无疑能够让人平静淡定。又如《送你一匹马》中三毛谈到:“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这本身是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一种很好的诠释。如此种种,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关于读什么这个问题,我也有和学生商量讨论。我曾在上学期放假前开列了书单,其中有三毛的作品。开学后我再让读过书单中的书的学做推荐,最终商议本学期大家围绕三毛这个作家展开阅读。

第二部分:怎么读?

笔者所在的宝安区从2011年开始就深入探寻“读书会”这种新型的阅读课模式,也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笔者参照其他先行者的做法,并结合班级和所读作品的实际情况,把读书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关键词,挑选阅读作品。对于三毛这个作家以及我所推荐的三毛的作品,学生的选择其实是很多的,为了避免选择的无序。我先从三毛的作品从提炼出“旅行”、“写作”、“成长”、“苦难”、“对话”等一系列的关键词,让学生先选择关键词,再去阅读与关键词相关联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意愿得到更大的尊重,而且阅读也变得有了方向。根据学生选择的关键词我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所读的作品有所区别,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阅读的进度。第二阶段:批注篇目,写下心得。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每天有规律的阅读其选定的作品,而老师要求每周从读过的篇目中选出一篇直接在书上做批注,另外写一篇简单的读书心得。对于批注式阅读法,学生并不陌生,老师每天只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翻翻学生读过的书籍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学生的阅读成果。而读书心得,要求学生有感而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由书中走出,生发更多的想法。第三阶段:小组交流,确定交流内容。笔者参加了多次各学校组织的读书会活动,活动的形式都是大班级的展示,效果很好,学生准备也很充分。但是笔者感觉“展示”的痕迹过浓,缺乏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全班的读书会展示交流之前,教师每周利用两个时间段分别与两个小组的成员开小读书会。听听每个学生读书过程中的想法,让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时间,并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让他们确定班级读书会展示的内容。实践证明,在大班级展示之前开小组读书会卓有成效,师生之间在小环境中更容易沟通,大家就一本书的交流更加的深入,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很多平常很少发言的同学都大胆的参与其中。第四阶段:提炼主题,交流分享。在这个阶段,每个小组的代表根据他们的关键词在班级做一个展示,而这个展示是小组合作的结晶。学生展示的内容其实不仅仅限于关键词这么简单,很多小组在其中加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更有的把作品内容与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思考相结合,给同学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

第三部分:读到什么?

现代的西方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章(或作者)交流的过程,而阅读的收获则是这种交流后的感悟。对于学生在阅读三毛作品后读到什么?作为笔者是通过两种途径获知的。一是每次小组读书会以及最后班级读书会的详细记录(每次小组读书会有录音,班级读书会有视频)。二是通过学生批注写读书心得等文字方式的呈现。综合以上两种方式,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三毛作品中读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三毛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的个性对学生们的影响。例如学生邓海艳在阅读《万水千山走遍》后,很喜欢其中关于“青鸟”的描述。这是一种飞驰在洪都拉斯的公共汽车,因为速度飞快,车身布满绚烂的绘图而被当地人称为“青鸟”。邓海燕自己在网络上找到了不少有关“青鸟”的相片展示给同学们看,并期待着有一天也能像三毛那样去异域旅行。涂婷娜同学很喜欢《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一篇《周末》,她说自己有时也会像三毛一样喜欢独处。做一些自己喜欢自我欣赏的事,认为这是周末里最放松的事情。对于这些学生读到的,概括起来应该是:书中的内容对孩子的吸引与触动,让孩子走进三毛的生活,也让三毛走进孩子的心灵。三毛生活的丰富性以及个性的坚强乐观让学生们乐此不疲的去阅读。第二,三毛作品中传递的精神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叶佳佳在阅读过《稻草人手记》中的一篇文章《守望的天使》后有这样的感悟:一看到天使这个词,我们的脑海马上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群有着翅膀和可爱脸庞的孩子,也分不出谁是男孩谁是女孩,都穿着洁白的衣裳,脸上露着安详平和的笑容,在充满白雾的天堂里飘着。这就是一般人眼中、心里的天使。但在《守望的天使》中的天使,却是一生都在为小孩子流泪的,翅膀也只是用来庇护小孩的天使。他们的工作也只是守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点的风吹雨淋,担心给不了他们最好的,因为翅膀只是用来庇护小孩而不肯放下来休息一会,最终变得僵了,硬了,天使们也无怨无悔。但是被守护的孩子却全然不觉,直到孩子终于长大并最终发觉自己也成了这种守望天使才能真正理解了老天使,只是这时孩子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既让人感到悲哀,又让人对这种天使的工作充满敬佩。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天使守护在我们身旁,那两个天使就是我们的父母啊!她的这些感悟,是由文章所触发,进而审视自己生活得到的。陈晓敏同学在阅读《亲爱的三毛》后这样分享到:《亲爱的三毛》是三毛身前与读者的通信集。从中我读出了三毛对于少年的爱与关切,也解决现实中我思考的一些问题。在《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这封信中,三毛写到:“答案不是立即来的因为我们受了教育,便懂得了进一步的思考,有了思考,问题必然也同时增多,问题多了,一旦想求“即刻的答案”,便会生消极甚而完全灰色的人生观。”我对此的感悟是:“少年时,如我,正有许多对于周遭社会的愤愤和批评。这种时候常有,时而是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时而是同龄人无知的崇洋媚外,都令我感到些许悲哀。于是我总陷入沉思,接着便如深陷泥沼般不可自拔,若不是想通透或得以意外解脱,这烦恼便无止尽的困惑下去。于是读三毛这句有感。少年总是一时无法对眼前的事物了然,才会被生命深处深不可测的洪荒所害怕。三毛对一个高中生说:现在你是个高中生了,请你答应陈姐姐,每天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一个有用的人,我不担忧明天的日子,可是今天的一日,我要尽可能做得完美。我要常常微笑,真心的笑,我也可能哭,可是不为挫折而哭,我只为了伤害他人之后的羞愧而哭。我要静听内心的声音,看看自己是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用来做什么样的东西——而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这段话曾一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沉静,感悟也无需多言,引荐给在座所有的同学,即将成为高中生的你们,愿在心中拥有一片湖,时常映照世界,也时常照亮自己。陈晓敏同学的分享,很好的诠释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的人生观逐渐形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阅读书籍去解决,是再好不过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对精神的感召是更深层次的阅读所得。第三,三毛的作品让学生们期许未来。王玉婷同学在班级读书会上这样发言:三毛的作品《蝴蝶的颜色》里面写到:作文课里,没有照题目写,我说:想到二十岁时那么遥远的,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四周没有东西可以触摸而只是灰色雾气形成的隧道,而我一直踩空,没有地方可以着力,我走不到那个二十岁……老师将作文念出来,大声的问:“你为什么为了丝袜要长大的?你没有别的远志吗?陈平,你的二十岁难道只要涂口红,打扮,穿漂亮衣服?各位同学,你们要不要学她?…..’’后来老师要人重写,我回家又急出了眼泪,晚上放学总有一百道算术题,实在来不及再重写。简短地写了,整整齐齐地写:将来长大要做一个好老师是我的志愿。老师是不可能懂得的,懂得一支口红并不只是代表一支口红背后的那种意义。我记得张晓风散文中的一句话:“青春太美好,美好到人人都会后悔。’’想起曾经在音乐课是教的《小小少年很少烦恼》,在当时一直疑惑不解,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做为小孩就没有烦恼,明明小孩的世界里,满满的都充满了无数的烦恼,委屈,不解。而成长意味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别离,告别旧时光,抛去往昔的种种烦恼,这是不变的定律。在在成长的路途中我们也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如蝶一般….生命是短暂的,毕生的努力只为破茧而出的美丽,那一刻的纷飞,相信在这世间不只是童话故事里才有丑小鸭变天鹅的例子,努力想象自己也如蝶一般,终于一天会如此绚丽,演绎着人生。其他的许多同学也在读书分享中谈到了对未来的期许,有的想像三毛一样能四处旅行,有的想像三毛一样拥有许多的朋友,也有的期许有三毛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凡此种种,都让学生们放眼未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综上所述,学生们在三毛的作品中读到了她的传奇人生,读到了她精神信念,更读到了三毛与我们的各种关联。就如高尔基所说: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在班级读书会上,学生们最后一起歌唱了一首三毛谱曲的歌《梦田》,歌词写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希望读书会这种形式,如桃李春风一般,吹皱语文阅读的一潭春水。

本文发表于《教学月刊》2012年第12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