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固定型思维,助力学生终身成长
转变固定型思维,助力学生终身成长
—《终身学习》读后感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散文《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的故事。据说方仲永5岁的时候,就能“指物为诗”。乡里人都说他是天才,他的父亲不仅不培养他,反而把他当作造钱工具。等到他长到20岁,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然而,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小时候被看作是普通的孩子,甚至在大学时因为成绩太差而被退学,最后却创作出《复活》、《战争与和平》等多部作品,享誉全世界。
为什么方仲永的作诗天赋只是昙花一现?而小时候不聪明的托尔斯泰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呢?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可以给出我们答案。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进行数十年研究后,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本书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有一个核心观点,他们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那些不断成长、成功的人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而阻碍人们进步的是另一种相反的思维,固定性思维模式。
不同的思维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影响一个人的因素包括遗传基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个孩子越小,受到环境影响就越大,直到逐渐定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两类人就是父母和老师。比如,夸孩子聪明还是努力。我们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细小的事情都在一点点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也在不停的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这就是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然而在中国,唯成绩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把全班同学的成绩按高到低排列并张贴在班级最显眼的地方,按成绩排名;根据排名高低挑选座位;学习不好就被贴上“笨蛋”或者“失败者”的标签。很多老师都是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把这种思维教给我们的下一代。遇到固定型思维的老师,不仅不能促进我们进步,还会阻碍我们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第一步:接受。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之上的。但德韦克教授认为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允许固定型思维模式存在的前提下,去培养你的成长性思维。
去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吧。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这没什么可羞愧的,正常的人类都是这样的。但即使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也不代表我们要去接受它高频率出现的事实,以及接受它出现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
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回来?我们的固定型思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鄙视努力,因为我们会觉得努力是笨蛋的另一个说法。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倾尽全力。这个固定型思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跟我们过往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亲戚朋友有很大关系。每当我们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长、老师或亲戚都会夸奖我们很聪明。
第三步:教育。
现在知道了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以及他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那么接下来就是教育他,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
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和老师应该能够注意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们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和学习。也就是说,天赋只是一个起点,但是要达到专业的水准或是成功的标准,孩子还是需要努力学习和刻意练习。
事实上,仅仅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固定型思维很容易被触发,当人们遇到挑战、受到批评或者处境不如意时,就会陷入不安或者自我防卫的状态,这种自然的反应会抑制成长型思维。更何况,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个可以帮助你的导师,正确的练习方法。
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任务,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生去拥抱成长型思维。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