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而伟大
更新于:2016-11-26 17:10杰出而伟大
文/杨慧莹
有这样一位老师,上课时他总是迟到一两分钟,然后急匆匆地走进来,一句话不说就开始在黑板上写板书。在写的过程中一言不发,细小而工工整整的板书将整块黑板填满,没能擦写涂改一个,也不会回头更改哪怕是一个符号。教室里三面都有黑板,这位老师总是将它们写得满满的。整个学期里,既没有小测验,也没有期中考试,更没有家庭作业。每到晚上,学生们便在一起,讨论理解他那让人难以理解的板书笔记。可是,结果是很少有人弄懂。当一个学生问这位老师这方法是否“万无一失”时,老师冷冷地瞪了他一眼,然后刻薄地答道:“只有傻子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或者“没辙,傻子总会犯错误。”于是,慢慢地,谁也不向这老师问问题了。
大家对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可以做一些猜想。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位老师出的题极难,全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吃了零蛋。而另外一次,据说花了45分钟才把问题写完,几乎占据了考试时间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老师,是不是要揭竿起义呢?
事实上,他的学生也起义了,一群人组成一个委员会,找到校长告状。当校长建议他改变教学方法时,据说这位老师回答道:“我又不是在幼儿园教书!这是研究生院!”他一点也不肯退让。
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牛的老师的是谁呀?哪里的?
这位中国籍老师于1944年,在加州理工学字为攻读航空学硕士学位的空军和海军军官讲授工程学数学原理和喷气推进理论。
你能想到他是谁吗?
西方人读他的名字时有些困难,有人就将他称做“Choo Choo Train”(啾啾小火车),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他,“两弹元勋”之一——钱学森。我和儿子读到这里时,他放声大笑,觉得这个名字太形象了!这是对他讲课速度极其快的一种调侃。的确,钱学森是个糟糕的老师,但是,他却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科学家。用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的话来说: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做《蚕丝·钱学森传》,两伊战争期间,被西方媒体“亲切”冠名为Silkworm的导弹,是由钱学森主持开发的,Silkworm翻译成中文即“蚕丝”。它的作者是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华裔作家张纯如。如果你不太熟悉这个作者,也许你可能记得1997年出版的非文学畅销书《南京大屠杀》,它跻身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这本《钱学森传》是她的第一本书,她用了三年时间向美国国家档案局、美国国防部等相关单位搜集了大量的历史绝密资料,查阅了相关大学的档案、公开出版物和学术杂志中的大量文献记录,并实地访问上百位钱学森的同事、师长、学生、邻居、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钱永刚,详细地记录了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中,如何为美国火箭科技作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后在中国发展原子弹的这段历史。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大量的调查访问基础上,试图来还原一个真实的钱学森。以前,对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了解,只知道他是“两弹一星元勋”,却是那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是我们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而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物,他在科学研究方面认真严谨,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美国的火箭科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个性内向、沉默寡言、自尊心极强,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他当老师时是采用“集中轰炸式”教学风格,对学生是极尽苛责,就像一根绷紧的弹簧,他的情绪仿佛随时蓄势待发。
书中有一章介绍他的妻子蒋英,他对蒋英表白时,以他惯常的单刀直入的风格说:“怎么样?你跟不跟我走?”蒋英毕业于柏林大学音乐系,聪慧而优雅,她当然期待着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有更浪漫的事情发生,他也不愿再与家人分离,于是她拒绝了。几天之后,钱学森又深度了一次,和第一次一样直接:“怎么样?你重新考虑过了吗?我们结婚吧。去不去?”有这样求婚的吗?读到这儿,我就觉得那个在我印象里高高在上的古板的科学家太可爱了!
图2
有缺点的人物才是真实的,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普通人,正是因为他们是普通人,当他们做出不普通的事、有着不普通的品质时才会更打动人。
以前,我一直以为关于钱学森回国的事,必定是美国死乞白赖拦着不让走,钱学森想尽办法必须走,一要回国效力。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些的确是事实,但是,在这之前他于1949年4月5日到当地联邦法院申请成为美国公民,但是被拒绝,而且取消了他的保密许可证。
本书的作者在记述这一段历史时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钱学森是被冤枉是共产党,他的傲慢使他把这当成一种巨大的侮辱,才不得不决定返回中国,并且试图通过帮助中国来报复冤枉过自己的美国政府。虽然作者在分析钱学森决定回国的原因时试图分析全面,写到了他父亲的身体状况和他对祖国的牵挂与思念,但是以上这种倾向还是流露在字里行间,比如“撤销保密许可证这件事改变钱学森的看法。他对美国的忠诚开始动摇,并且开始怀疑,专注于工作是否令他忽略了身为人子的责任。”
不过这个解读却给中国读者普遍带来了理解上的麻烦,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理解自己最伟大的爱国者居然曾经试图成为美国公民,曾经对美国的忠诚。我想这是受了作者的国籍、写书时的假定读者群的限制。因为张纯如是美国籍,她在中国的调查肯定是受限的,何况不管在哪国,钱学森的许多工作内容到现在也是没有公开的。另外,因为她的假定读者群是美国人,所以就要迎合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在还原历史真正的基础上把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提示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对书中的内容全然相信,要站着读书,要有自己的甄别与判断。
我查了一下,对钱学森想入美国籍的行为有多种解释,最普遍的是两种:一种是认为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给钱学森写信,邀请钱学森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做任教并做研究工作,接受了这个工作,钱学森将从事更多需要安全许可才能进行的工作;还有一种认为蒋介石要将这些科学家的国籍改为“台湾”。
我想对于人物行为的理解不能凭主观臆测,应该放在一个背景之下。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一次,当时整个国家还没有从上一场战争中恢复过来,很快便又投身另一场战争。国民党教育部曾希望他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却拒绝了。
对于一个对科学狂热的人来说,钱学森在美国的研究工作是在对美国忠诚,还是对科学忠诚?他对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他是不是有由忠诚科学转向忠诚祖国的心路历程?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做不到完全符合历史。
钱学森在回国之后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科技协会前副会长庄逢甘说:中国的火箭事业始于钱学森。若非钱学森,中国的科技还要落后二十年。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既是首席科学家,也是最高权威。
2007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读完这本书,我又读了《中国蘑菇云》,书中用了大量真实的照片再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国家一穷二白,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们放弃了外国优越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到祖国,把毕生精力甚至是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这样的知识分子,不仅杰出,而且伟大!
- 所有评论(1)
-
周继伟我其实老感觉像这样的人往往是最纯真的,表现他们自有他们的一套,别人理解或是不理解,认同或者不认同都没有那么重要,当然想法或许甚至肯定有变化,但那也是他个人的东西、其实人人身上都有点这样吧,在他们身上更突出一点——就算智商卓绝,就算情商也高(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没法儿拿情商来衡量我觉得),可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呀,哪儿那么多时间解释这沟通那?哪有那么多心思可以用在这些不相干的事儿上……总之就这么个意思。不一定是不懂,是时间不用在这上头。 陈景润有个传说,坐车被把钱糊弄了,又雇车追了多远追回来。人家说了:我先给你算算账啊,第一个车夫让我吃亏多少多少钱,我再雇个车需要多少多少钱,追的钱比亏的钱还多,数学家不干这事儿——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事让我很生气这事让我没面子这事我肯定得找补回来……”的想法。当然,这个事儿也不一定是真的。 记得建国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必须完美高大上,像写这些科学家的书好像很多是那时候出的吧……2017-01-20 2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