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套话作文”宣战!
更新于:2016-01-22 15:02向“套话作文”宣战!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书随笔2015.1.3
杨慧莹
网上有这样一幅图片:一个手里捏着三张“老K”,上面赫然画着三个头像:陶渊明、屈原、苏轼,这个手当然是一个考生的手,考生在语文考场上,面对着作文这场“巨赌”——当然是“巨赌”,中考语文满分120分,作文就占了50分——他的手里捏着这三张无往不胜的底牌。浙江写作学会秘书长、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做了十多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他在讲座中把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称为“套话三巨头”,因为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以应付作文,以此三人材料最多。
网上也曾流行这样的段子:“明天中(高)考了,陶渊明又要种地了,屈原又要跳江了,李白又要喝酒了,贝多芬又要耳聋了,最悲催的司马迁又要受宫刑了。”
套话作文、假作文横行,谁之过?
是学生之过吗?当然不是。
那么是教师之过吗?我也是普通老师,深知老师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之下生存何其艰难,当然更不愿意把这个过错归结到老师的身上。
也许最后又说到什么考试制度、教育体制,这却最是我不想说的,既然无法改变就只能接受,只能在现有的事实之下进行做一些可能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除了教学生“套话作文”,甚至教学生“背作文”,真的就没有什么办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了吗?
一定是有的。
那么首先我想说一说 “套话”作文横行的原因。
首先,曾有一段时间,整个考场作文的价值取向受“文化散文”的影响而偏重于有历史文化名人或事迹“在场”的看起来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这种作文结构工整,文面“看起来很美”,实际空话套话连篇,没有任何真情实感,通篇无病呻吟。这实际是教育功利主义横行的一个表现。
第二,“套话”作文易于学生模仿、学习,而且有时背两三篇作文就可以作为“速效药”在考场上迅速“投入使用”,任你考场作文“九九八十一变”,“套话作文”也可“逢山开道,遇水造桥”,无论作文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都可“换汤不换药”。教师操作简单,无须费尽心思指导,只给出几篇例文即可高枕无忧。
我十分厌恶此种作文,在平时作文训练时,看见此类作文和从作文书上直接搬来的作文必定是“严厉打击”。于漪老师说“以背代练,用以应考,以假货充真货,抽掉真情实感的灵魂,无论从语文能力培养,从做人的道理来说,都是违背语言课程标准,违背语言教学宗旨的。”看到这句朴实的话语,真是“心有戚戚”!于是在书旁重重地写上了一句话:“背作文!深恶痛疾!”
教学生用背“套话作文”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实是在教学生投机取巧,教学生弄虚作假。他在一次考试中靠“背”得了甜头,发现不用费力气就可以得到高分,必然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一直采取这样的方式,于是在他的思维中就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可以靠这种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捷径”是不光彩的,但是老师给他的高分数已经掩盖了这种不光彩,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对这种行为大肆表扬,那就更糟糕了。试想,在学生初中三年的写作训练中,都没有过一次真性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在教学生“虚伪”吗?
写作其实也是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记录、总结、反思,是一种灵魂的行走。如果把它简化为“应试”,我觉得这也对学生青春的一种损失。
“以背别人的作文来代替自己的独立作文,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破坏写作教学,削弱写作能力的培养。”即使不谈思想道德,从作文能力培养来看,学生以背代练,必然会养成依赖习惯,没有范文就不会写作,如果考场上的作文恰巧无法让他“套写”,他怎么办呢?
写作教学要到底要如何进行?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无法在小小的一篇随笔中说明白,我想首先要牢记的问题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实践。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来类比,在学习开车的时候,你把开车的步骤记得再清楚也不代表会开车了,你得真正地坐在车上练习,才能学会开车。这就是“在开车中学习开车”。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得少,要想手熟,要想写出情真意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的文章,纯属妄想。在一定的数量才有一定的质量,写的问题不通过一定数量的积累不可能很好地解决。
语文教师,要让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拿起笔来,写!”而不是“拿出作文书,背!”
多么希望在考卷上看到更多真性情的文章,多么希望透过那一篇文章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哪怕文字青涩,哪怕没有章法,至少那是真诚的。
真诚的幼稚比虚假的成熟不是可爱得多吗?
- 所有评论(4)
-
官金娣但我们的阅卷老师中又有多少人喜欢呢?而且,真诚的幼稚又有多少人能懂2016-05-04 22:51 回复
-
袁振霞同样讨厌那样的作文,但我们的阅卷老师中又有多少人喜欢呢?而且,真诚的幼稚又有多少人能懂呢?2016-04-26 14:12 回复
-
蔡月航那么,阅卷的老师是否也应该懂得欣赏青涩的文字?!2016-01-31 21:34 回复
-
蔡可呵呵,“套话三巨头”2016-01-29 1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