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清澈,永不止步
更新于:2016-01-22 15:02目光清澈,永不止步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书随笔
杨慧莹2016.1.9
感谢赵哲姐的推荐,让我有机会在书中和大师相遇,于漪老师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也曾多次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她笑容可掬的慈祥的面庞,却是第一次读她的书。但凡“大家”的书从来都不会故弄玄虚,会让大多数人都看得懂,看得透,然后在实践层面上有所得。于老师的书就是如此。
除了学到语文教学的“艺术”,我更看到了一位老语文人的精神的坚守。她的精神境界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追随着这些老一辈教师的脚步前行,即使我们走得不够远,至少我们在坚持。
真正的教育者,要有一双孩子般清澈的眼睛。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幸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孩子是上天给大人的礼物,孩子把他最美好的童真,都献给了成人社会。做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爱孩子,能够蹲下身去平视他们的眼睛,甚至是仰视他们的身影。作家王开岭说“天真——这是我心目中对生命的最高审美了。”一个大人,若是被人评价“天真”那一定是带着贬义的。但是,你看于漪老师,她一直没有离开讲台,没有离开孩子,因为爱,她对教育的爱就像孩子对世界的爱一样没有任何杂质。你看李镇西老师,童心未泯,照片上的他永远带着那样温暖的笑容。你看王君老师,在课堂上,她会放肆地笑,也会纵情地哭。还有许多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都活得真诚、洒脱,他们像孩子一样纯真、天然。
拥有这样的眼睛,就会在物质生活方面盯着自己已经拥有的,不管别人坐拥多少财富,他都会安于自己的小日子,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拥有这样的眼睛,就会在思想修养方面盯着自己没有的,知道“虚”才能容物,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拥有这样的眼睛,才会盯着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都咬着牙和自己“死磕”。
最伟大的力量在人的心中。拥有了这种力量,才会有坚实的脚步。
于老师告诉我们学习的脚步永不能停止。她“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说“志足意满,踌躇满志,还能容纳下什么东西呢?”她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功底、视野、驾驭。反省自己,无论哪个方面都差得太远了!论功底,脑子里装了多少语文教学理论、装了多少名著、装了多少教学技巧?论视野,汉语、文学知识尚且浅薄得很,又何谈天文、地理、科学、哲学?论驾驭,对教材自己能理解深透吗?对课堂,自己能游刃有余吗?每每这样想想,自己都会觉得脸上发烧,十五年语文教学生涯,自己究竟耽误了多少学生、耽误了多少美好的时光?不敢想。但是,“不足、缺陷是令人懊丧的,但是认识它,填补它,跨越过去,就能愉快地迈步向前,就会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古稀之年,于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我想这个比喻也适合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一定要有开放的情怀,开拓的精神,开阔的视野,这样就能厚积而薄发。
于老师告诉我们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止。她说“最可悲的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教学方法多少年‘一贯制’,自己无长进,学生当然也就长进不大,给耽误了。”常常有老师感叹自己的工作没有意思,枯燥无味,整天无非是备课上课、判作业、做思想工作,再加上杂七杂八的琐事,忙得团团转,不职业倦怠才怪呢!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这种状态不是生活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每天多一点思考,对工作多一点创新,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点改变,生活就会多一点新鲜的气息。于老师有一篇文章《不能千课一面》,一个单元里四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她提倡“四篇文章四种教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呢?只要是写景散文,就是概括写了哪些景,什么特点?然后找几个句子读读赏析赏析算了。连学生对于我们的“三步走”都熟记于心了,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连教师自己都厌倦了,学生的状态更是可想而知了。
要想创新必须要学会思考,语文教学的涵盖面相当之广,其中的每一个小点都有思考的价值。乐于思考、关于思考,就会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乐趣,看似繁琐的工作就会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我们有机会让自己活在美丽的世界中,为什么不去选择呢?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