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智慧 ——《王君讲语文》读书随笔
更新于:2016-05-23 17:10整合的智慧
——《王君讲语文》读书随笔
杨慧莹
本书“我的语言实践”这一部分中,收录了王君老师的一些教学实录,我发现王老师特别善于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探讨主人公身份的奥秘”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影视鉴赏的整合,以主角的职业身份为切入点,王老师引导学生把《范进中举》胡屠户的身份分析和《一个都不能少》、《钢琴师》、《荒岛余生》这三部影视作品的主角身份分析全都搬到课堂上来,先进行个别分析,再进行总结,从创作的角度入手,学生在探索中明白“人物身份是为表达主题的需要‘量身订做’的”。
“三个泼辣女人和两件长衫”则是把《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大娘和杨二嫂、菲利普夫人这三个泼辣女人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准确把握了三个人物相同中的不同,从而理解“只有抓住人物的生活背景和成长背景,才会写出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把孔乙己的长衫和“何大学问”的长衫对比分析,同样一件衣服,包含的却是不同的含义,学生从人物的心理需求、长衫的象征意义等多方面做了精彩的回答,教师总结:“孔乙己的长衫是灰色的压抑的,何满子爷爷的长衫是阳光的可爱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是把五首写愁的诗词整合在一起,从“愁”的原因、内容、轻重、表现形式等多种方式,真正把诗词中的“愁”掰开了,揉碎了,带学生走入了以他们的生活体验所难以理解的愁绪。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把《爱莲说》和《陋室铭》整合,通过探讨“刘禹锡人和生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我们平时上课大多数是针对一篇课文来进行教学,我们上学时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当了老师,也自然地用那些方式来教我们的孩子,我们很少大胆地将不同篇目的文章放在一起教学,更不用说跨年级整合、跨领域整合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整合真的是需要勇气的。
除了勇气,还需要智慧:有从不同艺术形式中发现“语文要素”的智慧,还有从课上的生成性因素发现教学资源的智慧,也有整合内容的筛选、整合角度的选择等方面的智慧。
我们平时也看电影视剧,听音乐,可是我们是作为一项休闲活动来做的,王老师却总能在休闲中想到语文,她还曾从《三傻大闹宝来坞》等影视作品中开掘教学资源,她真是个有心人,是心里时刻装着语文的人,是对语文要素有着极强的敏感性的。
她的这几节课,好多都是在教学中因为学生的某一个问题而生发了,例如“探讨主人公的奥秘”是因为学生提的一个意外的问题: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职业呢?“三个泼辣女人和两年长衫”则是因为读书时,学生们的大笑以及小声嘀咕“孔乙己孔乙己”,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这样的惊人之问,因为我们不给学生机会问,即使问了说了也不会把这样一个充满思维含量和发挥空间的小火花抓住,而是任由它自生自灭,王老师却煸风点火,把这小火花变成了热烘烘的一场烈火。
从整合的角度来看,这些课整合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同类整合,即“类比”,一个是不同类整合,即“对比”。整合的过程也是教学生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阅读方法。
看着那些灵动、活泼的、新颖的教学实录,我时常会想:要怎样做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课堂?要怎样做才能教出这样的学生?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涵盖的范围太广了。我们看到的是几节课,我们看不到的还有许多许多。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难以达到王老师的高度。但是,没关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今天的课比昨天的课进步了一点点,上完课反思了一点点,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积极了一点点,青春了一点点,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就会慢慢地灿烂起来、光辉起来,我们也会像王老师一样智慧起来、美丽起来。
- 所有评论(1)
-
冯翠红君姐这本书我也读了,而且过一段就想读一读。 我是王君的铁粉!2016-05-23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