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更新于:2016-12-27 11:11
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综合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综合学习每周不过才2—3课时。当综合学习中创造出的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
学科学习改革的中心课题,简言之,就是实现从“勉强”到“学月”的转换。迄今为止的学校教育都受着应试教育文化的支配,以高效率地学好规定的教科书内容、应付考试为目的。“勉强”就是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因而,把“勉强”说成是“偏重知识”是不对的,原因在于,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占了来龙去脉,其知识便没有了意义联系,就不成其为知识了,而将之称为“信息”还正确一些。在“勉强”的过程中, “知识”被置换成了“信息”,具有意义结构的“经验”被置换成了仅是意味着个人自身活动的“体验”。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无论在综合学习中还是在学科学习中,都应当成为一个核心的目标。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首要课题足组织“媒介化的活动”。 “勉强”是通过坐在教室里的脑神经的活动来进行的。与此相反,学习则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触,进行“媒介化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必须在上课时组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及表现等各种具体活动。组织“媒介化的活动”是构成教室中学习的首要工作。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二个课题是实现“合作”(分组活动)。 “勉强”是个人的活动,而学习则是合作的活动。以前,在提倡“独立解决”、“自学自习”的“勉强”文化中,把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独自解决问题的学习称为好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文化中,则追求“互惠学习(re—ciprocai learning)”,即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无保留地告之自己想法的相互学习。因此,学习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这种“合作”方式来实现的。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三个课题是把“获得”并“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变为“表现”的、“共有”的学习。 “表现”所学到的东西,并通过和同伴“共有”,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知识和技能,确切地掌握其含义。通过“表现”和“共有”而进行反思性思考,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
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成为了课程改革的课题。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