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更新于:2016-12-28 13:18束缚思考的东西
“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手势”教学里更大的问题是,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来。正因为此,就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赞成”、“反对”、“提问”的立场,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在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关于这一点,做教师的大概谁都知道吧。但是尽管这样,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比起不确定的回答来,还是要求更清楚明确;比起小的声音来,更要求声音洪亮;比起模糊的表现来,更要求明晰的描述。活泼热闹的、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活动就是好的教学的“主体性”神话,牢牢地捆住了教师的头脑和身体,“手势”教学只是其中一个特征性的现象罢了。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