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学生的 发言
更新于:2016-12-28 13:22“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第二点是从这位授课者的发言中我们应当学习的东西。问题是所谓“明白”了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如这位教师所做的那样,认为每个学生发言内容的意思都准确地、确切地认识了,就是明白了。正因为如此,这位教师热心地点头、恭听学生的发言,并提炼发言内容的要点,记录在黑板上。然而,这位教师已经说了,在他的“倾听方式”中没有能够“听到”学生的发言。的确,这种“倾听方式”是听不到学生的声音的。正因为此,学生一个个的发言才会东分西散而联系不起来,产生了发言学生纷纷受到限制的现象。这个问题要怎样考虑才好呢?也就是说,这位教师为什么会说过去的“倾听方式”是“听不到”的呢?
这里在说“理解”学生的发言时,围绕着两种“理解方式”,这当中就隐藏着问题。一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用英语来说就是understanding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是多数教师意识到的,也是这位授课教师在录像中实行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是否有人认为,只要听到对方回应一句“您所说的事是这样的吧”就算言语相通了呢?
而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即英语中appreciation所表示的“理解方式”。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吧。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
- 所有评论(0)